
科學家說,北極上的高氣氛失去了史無前例的保護性臭氧,因此條件與南極相反的臭名昭著的臭氧孔相呼應,該臭氧孔每年在地球的另一側形成。
“這是第一次,有足夠的損失被合理地描述為北極臭氧洞,”《自然雜誌》於10月2日發布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一定程度的北極上方的臭氧損失,以及南極臭氧孔的形成是兩極冬季期間的年度事件。它們是由寒冷溫度和揮之不去的臭氧污染物的組合驅動的。 [北與南極:10個野生差異這是給出的
將反應性化學物質轉化為破壞臭氧化學物質的反應發生在所謂的極性渦流中,這是一種大氣循環模式,這是由地球旋轉和寒冷溫度所產生的。過去的冬季和春季,極地渦流異常強,並且寒冷異常漫長。
今年的紀錄漩渦研究人員寫道,從12月到3月底,北極一直持續到北極,寒冷的溫度一直延伸至非常低的高度。
在大約11至12英里(18至20公里)的高度上,1月份出席的臭氧的80%以上已在3月下旬被化學銷毀。
相同的動力學會在南極洲創建臭名昭著的臭氧孔。但是在南極上方,臭氧基本上完全從平流層中完全去除。然而,在北極的上方,臭氧損失的變化很大,到目前為止,臭氧損失已受到更大的限制。
各國同意結束其最終造成1987年蒙特利爾協議造成臭氧破壞的物質的生產。但是,這些污染物,包括氯氟化合物,仍然在大氣中徘徊。臭氧損失有望改善在未來幾十年中,這些化學物質的大氣水平下降。
在地球表面,臭氧是一種污染物,但是在平流層中,它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反映紫外線輻射回到太空。紫外線會損害DNA並導致皮膚癌和其他問題。
全球變暖與北極臭氧的喪失有關,因為溫室氣體會降低捕獲能量,從而將大氣加熱到地面附近,但冷卻平流層,從而產生了有利於形成反應性化學物質的條件,這些化學物質破裂了ozone的三氧分子。
您可以關注生活學 作家Wynne Parry在Twitter上@Wynne_Parry。跟隨LiveScience在Twitter上進行最新的科學新聞和發現@livescience然後繼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