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特拉(Petra)位於約旦(Jordan)的安曼(Amman)西南約115英里(185公里),是一個古老的城市,實際上被雕刻成紅色沙漠懸崖。它華麗的古老建築和自然美景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電影《印第安納·瓊斯和最後的十字軍》的一部分是在彼得拉拍攝的,引起了人們的更多關注。
在公元106年羅馬吞併之前,佩特拉(Petra)一直是納巴塔人的首都,納巴塔人(Nabataeans)是一個使用阿拉姆語言並控制整個地區的商隊貿易的人。
最早提到這些人的是公元前312年,當時他們顯然受到了亞歷山大大帝的繼任者之一安提貢斯的攻擊。在這些早期,納巴塔人被認為過著游牧的生活方式,佩特拉可能是帳篷和簡單結構的地方。
這會隨著商隊貿易開發,彼得拉(Petra)是阿拉伯,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和東地中海之間的貿易中心。大約2000年前,該市達到了高峰,估計有20,000名居民。
隨著時間的及時,在羅馬吞併之後,大篷車貿易逐漸消失。儘管這座城市在中世紀被佔領,但它被一系列地震襲擊,並最終被遺棄。
約翰·路德維希·伯克哈特(Johann Ludwig Burckhardt)於1812年“重新發現”,今天是一個主要的旅遊勝地。與情節相反印第安納·瓊斯電影《佩特拉》不在“新月彩的峽谷”中,而不是聖杯的位置。
房屋和水
在佩特拉(Petra)內的EZ-Zantur進行住房遺體的分析表明,人們在2100年前憑藉石頭建造房屋,預示了一個城市化時期。
這個過程將使人們放棄帳篷,以便在某些情況下將它們雕刻到懸崖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將創建包含柱子和多個房間的精英房屋。
彼得拉(Petra)的主要街道今天稱為柱廊的街道,將建在瓦迪·穆薩(Wadi Musa)的南側(有時有水的河床)。牆壁最終將建在這座瓦迪的北側和南側,將佩特拉的懸崖的結合在一起,使這座城市很難入侵。
複雜的管道系統也將使用頻道,管道和水箱系統建造,以將水帶給人們。考古學家最近在對佩特拉大街旁邊的一個地區進行的地球物理調查中發現了該系統的證據。
然而,如今,所有這些發展都被城市墳墓和寺廟的設計所掩蓋。
“國庫”
佩特拉(Petra)裝有許多墳墓,其中大多數在城市邊緣建造,超出了大街。有些很簡單,在一個未經修飾的岩石室中包含多個埋葬,而另一些則更壯觀。
佩特拉(Petra)最著名的墳墓被稱為“ Khazneh”,這是“財政部”的阿拉伯語。之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當地人一次認為它包含隱藏的寶藏。如今,考古學家認為這是一個兩層樓的高墓,儘管這是一個精湛的墳墓。它的外牆尺寸為82英尺(25米),高128英尺(39米)。
這些柱子主要是希臘人,是科林斯風格的,入口的側面是描繪Castor和Pollux的浮雕,這是一對神話般的雙胞胎兄弟。在頂級中心是一個披著披肩的女人,可能是埃及女神Isis的版本。頂部還描繪了六個揮舞斧頭的亞馬遜,這是在古代世界中受到尊貴的神話勇士婦女。
還顯示了格里芬,老鷹,兩個有翼的生物被稱為“勝利”以及對罌粟,葡萄和石榴等自然植被的描述。羅塞特(Rosettes)也是皇室的象徵,表明這是國王的墳墓。
墳墓的內部相對簡單,其中包含一個前庭,該前庭分為三個腔室,中心最大的一個是40英尺(12.5米)x 36英尺(11米),高約32英尺(10米)。三個壁ches表明最初有三個石棺。
沒有銘文,因此尚不清楚誰被埋在墳墓中或確切建造的時候。研究員安德魯·斯圖爾特(Andrew Stewart)指出,國王阿雷塔斯四世(King Aretas IV)在公元15年,有兩名妻子。
古老的寺廟
彼得拉的古老居民維持著豐富的精神生活。據信,位於大街附近的三個寺廟迄今為止,大約在2,000年前到城市的頂峰。
其中一個被稱為Qasr al-Bint(阿拉伯語名稱的簡短版本,翻譯為“法老王的城堡”)。它的牆仍然保存到75英尺(23米)的高度。一個人會走19個樓梯,然後再登陸,而是再過八個步驟,經過一系列四列,到達寺廟的前庭,然後進入一個幾乎正方形的大廳,而大廳幾乎在每側的91英尺(28米)處。聖潔的聖潔房間,帶有一個平台的房間。聖殿的救濟表明該結構可能是獻給了杜沙拉神的。
在“大寺廟”中,考古學家知道的另一個結構是一個與現代樂團大廳相似的設計中的小劇院。它足夠大,可以容納約600人,其外層的座椅外層的直徑約為110英尺(33米)。該劇院可能已用於宗教儀式。在寺廟的裝飾中,有從石灰石雕刻出的大像頭的描繪。
第三座聖殿部分位於山上,是翼獅的廟宇,之所以命名是因為在其祭壇附近發現了有翼貓的描繪。它包含一個帶有柱子的入口和崇拜區域。
寺廟本身相對較小,約82英尺(25米)x 60英尺(18米)。但是,正如研究員菲利普·哈蒙德(Philip Hammond)在“佩特拉(Petra)重新發現的”一書中指出的那樣,“它有許多支持建築物,他們“提供了寺廟人員的住房,朝聖者,等待啟動到其儀式,金屬和油的製造區域,服務設施,甚至用於生產宗教文物來供遊客生產! ”
- 歐文·賈魯斯(Owen Jarus),努力貢獻者
進一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