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一項新研究,患有不同飲食失調的青少年,例如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可以通過大腦的不同活動模式來區分。
結果表明,患者的大腦活動模式與他們的性格和行為的各個方面相匹配,這些方面通常與疾病息息相關。例如,暴飲暴食然後清除的貪食症患者往往更加衝動和尋求風險,並報告從事自發行為例如入店行竊。患者厭食另一方面,限制食物攝入量的人往往會更加抑制和焦慮。
儘管有獨特的患者中有一些相似之處飲食失調研究人員說,大腦層面存在差異。如果這些疾病的療法針對特定的特徵,例如厭食症的焦慮和狂熱的耐藥性,可能會更有效。
該研究發表在《美國精神病學雜誌》一月刊上。
該研究涉及16例厭食症患者,15例貪食症和16例沒有飲食失調的患者。厭食症患者和健康個體的平均年齡為15歲,平均貪食症年齡為17歲。
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了患者的大腦,而患者執行了一項特定任務,旨在衡量其抑制其對特定提示的反應的能力。參與者看到一系列字母,並每次看到字母時都被告知按下按鈕,除非字母X。字母X出現時,他們不得不限制按下按鈕。
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和行為科學教授詹姆斯·洛克(James Lock)說,貪食症患者必須利用更多的腦力來阻止自己按下按鈕。
Lock告訴MyHealthNewSdaily:“大腦中有更多的部分,大腦的激活程度更高,以抑制與厭食症相同水平的反應。”
但是,一些專家對新發現持懷疑態度。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助理教授雷切爾·馬什(Rachel Marsh)於2009年發表了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在執行類似的任務時,在其中一些相同的大腦領域的成年人在其中一些相同的大腦領域的活動實際上比健康的成年人少。她和她的同事得出結論,貪食症患者的大腦活動減少意味著這些特殊大腦區域與健康成年人相比,沒有最佳功能。
本質上,這兩項研究從相反的發現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馬什說:“我很難理解這些發現與我們之間的差異。”
馬什指出,在新研究中,貪食症患者的症狀不如她的研究中的患者那麼嚴重。在新的研究中,一些厭食症患者也與貪食症患者相同。馬什說:“這兩種疾病完全不同。”
這項新研究的參與者人數也很少,這可以解釋為什麼研究人員沒有發現與厭食症患者在任務上執行厭食症的方式相關的特定大腦活動模式。
馬什說,對飲食失調患者的腦迴路異常的理解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找到針對這些電路的方法。
洛克說,由於新研究中的青少年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患有飲食失調症,因此發現這些大腦活動模式可能是飲食失調的危險因素,而不是飲食失調的危險因素。
傳遞:貪食症患者可能需要更多的腦力才能抑制其對特定提示的反應。這種大腦活動模式與貪食症經常看到的衝動行為相符。
在Twitter上關注MyHealthNewsdaily的工作人員Rachael Rettner@rachael_mh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