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丁格的貓實驗讓科學家同時觀察兩種狀態的分子
薛丁格的貓可能是最著名的量子力學想法,但背後的科學也可以用於實際實驗,例如拍攝分子的詳細行為。
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將碘分子同時置於兩種狀態:激發態和非激發態(稱為「貓態」),並使用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 發出的X 射線來研究分子的行為。 透過收集數十億個分子的數據,研究人員能夠製作一部關於量子世界中發生的事情的電影。
LCLS 是最在世界範圍內,研究人員能夠進行包含大量資訊的觀察。 科學家可以看到小至 0.03 奈米(約為氦原子大小)的細節和短至十億分之三十分之一秒的變化。
「我們的方法是量子力學的基礎,因此我們渴望在其他小分子系統上進行嘗試,包括涉及視覺、光合作用、保護DNA 免受紫外線損傷以及生物中其他重要功能的系統,」資深作者Phil Bucksbaum 說, SLAC 的教授陳述。
在這項研究中,可在arXiv並在《物理評論快報》上接受發表,該團隊研究了由兩個碘原子組成的振動分子。 這些分子被置於貓狀態,就像著名的思想實驗一樣,它們同時處於兩種不同的配置:興奮和未興奮。
研究人員向它們發射 X 射線,強大的光子同時撞擊兩種構型,產生 X 射線全像圖,這是分子激發態的詳細圖像。 這種方法使科學家能夠「看到」原子層面上發生的事情。
巴克斯鮑姆解釋說:“我們看到它開始振動,兩個原子彼此靠近和遠離,就像它們被彈簧連接在一起一樣。” 「同時,我們看到原子之間的鍵斷裂,原子飛入虛空。 同時,我們看到它們仍然連接在一起,但在返回之前以一定距離懸停一段時間。 所有這些可能的結果都發生在幾萬億分之一秒之內。
薛丁格的貓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艾爾文‧薛丁格提出的著名悖論,旨在挑戰量子力學與宏觀世界的連結。 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實驗已成為粒子疊加的家喻戶曉的例子,粒子同時處於兩種狀態,就像那隻著名的貓被認為既活著又死了。
在這個簡短的動畫中,紅點代表處於非激發態的分子,藍色是處於激發態的分子。 激發態的振動更劇烈,距離更遠,甚至彼此掙脫。 JM Glownia 等/SL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