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0 萬年前,希克蘇魯伯小行星撞擊導致地球上的非鳥類恐龍和許多其他生物體滅絕,但這並不是最後一次重大撞擊。 3565萬年前,兩顆幾乎一樣大的小行星會墜落到地球上,但它們的影響卻截然不同。儘管造成了破壞,但它們似乎並未對氣候造成長期變化。
這些事件發生的時間相距不到 25,000 年。一顆小行星的直徑在 5 至 8 公里(3 至 5 英里)之間,並在西伯利亞形成了波皮蓋隕石坑,這是一個直徑 100 公里(60 英里)的窪地。另一顆 3 至 5 公里(2-3 英里)寬的小行星撞擊了現在的美國東海岸,形成了直徑在 40 至 85 公里(25-55 英里)之間的切薩皮克灣隕石坑。
這些是地球上第四和第五大隕石坑。更大的隕石坑很可能已經被地球的地質和大氣力量消除了。儘管如此,這些都是重大事件——但事實證明它們的長期影響似乎並不存在。科學家們尋找接下來 15 萬年氣候變遷的證據,但沒有發現持久的變化。
研究團隊研究了 3550 至 3590 萬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微小帶殼生物的化學成分。特別是,他們正在考慮,具有不同中子數的相同原子的版本。這些同位素的模式告訴科學家有關水溫的資訊。由此,他們可以計算出氣候的變化。
「我們的結果值得注意的是,影響後沒有發生真正的變化。我們預計同位素會朝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移動,表示海水變暖或變冷,但這並沒有發生。倫敦大學學院的合著者布里奇特·韋德教授在一份報告中說:“這些大規模的小行星撞擊發生了,從長遠來看,我們的星球似乎一切如常。”陳述。
「然而,我們的研究不會發現數十年或數百年的短期變化,因為樣本每 11,000 年一次。在人類的時間尺度上,這些小行星撞擊將會是一場災難。它們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和海嘯,會引發大範圍的火災,大量的灰塵會被散發到空氣中,遮擋陽光。
這些樣本取自古代海底和古代海面,它們的結果大致一致。先前對始新世晚期氣候的調查尚無定論。這個地質時期不僅以波皮蓋和切薩皮克撞擊為標誌,還以三個較小的撞擊為標誌,這可能暗示小行星帶正在發生一些事情。
「鑑於由於撞擊可能導致重大滅絕事件,我們很好奇,想調查始新世期間出現的一系列大規模小行星撞擊是否也導致了長期的氣候變遷。我們驚訝地發現,這些影響沒有產生顯著的氣候反應,」合著者、地球科學碩士畢業生 Natalie Cheng 補充道。
「從微化石中保存的化學成分中解讀地球的氣候歷史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與我們選擇的有孔蟲物種一起工作並一路發現美麗的微球體標本是特別有趣的。
論文發表在期刊上通訊 地球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