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據認為,恐龍滅絕事件導致了當時現存動物物種中近 75% 的滅絕。然而,對於植物物種來說並非如此,因為新的研究表明,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K-Pg)雖然消滅了當地植物物種,但對主要開花植物譜系並沒有產生同樣的影響。
巴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傑米·湯普森博士告訴《科學》雜誌:“開花植物在 K-Pg 時期倖存下來,而恐龍卻沒有,這種想法很奇怪。”紐約時報。
開花植物,稱為被子植物,是縱觀歷史,因為它們不像動物物種的骨骼那樣形成化石。為了做出這項發現,研究人員分析了多達 73,000 種現存被子植物的演化樹。然後擬合出生-死亡模型來估計整個時間範圍內的滅絕率。
湯普森在一份報告中說:「地球上的大多數物種在K-Pg 滅絕後,被子植物佔據了優勢,類似於哺乳動物在恐龍之後接管的方式,現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在生態上都依賴於開花植物。陳述。
研究小組發現,儘管有些物種確實在滅絕中消失了,但這些物種所屬的科和目卻設法生存了下來。更重要的是,被子植物開始佔據主導地位。研究小組認為,這些主要目起源於恐龍時代,在 K-Pg 時期倖存下來,然後開始古新世期間。
流行和知名物種的祖先,例如、玉蘭花和,都與恐龍同時存在,但滅絕事件後仍存活下來。如今,被子植物約佔所有陸生植物物種的 78%。
雖然針葉樹、魚類和非鳥類恐龍的主要目和譜系遭受損失,但被子植物卻繼續繁衍生息。這可能部分是由於它們對授粉的適應,包括風傳播和昆蟲授粉方法。
合著者聖地亞哥·拉米雷斯·巴拉奧納博士說:「開花植物具有非凡的適應能力:它們使用各種種子傳播和授粉機制,有些複製了整個基因組,有些則進化出了新的光合作用方式。
該論文發表於生物學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