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蜘蛛猴經常食用含有乙醇的水果。圖片來源:自然魅力/Shutterstock.com
巴拿馬的黑手蜘蛛猴喜歡富含乙醇的水果,這可能有助於揭示人類嗜酒的演化起源。根據該雜誌的一項新研究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動物的酗酒傾向可能支持所謂的“醉猴”假說,其中指出我們對酒的熱愛源自於我們靈長類祖先的飲食習慣。
醉猴理論首先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生物學家羅伯特·達德利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吃水果的動物可能會從食用稍微過熟的水果中受益,因為其含糖量和熱量較高。然而,當這些糖發酵時,它們會產生乙醇,這意味著這些動物可能已經進化到可以狂飲含酒精的食物。
雖然已經記錄了食用富含乙醇的水果整個動物王國先前,科學家從未確定非人靈長類動物是否真的具有代謝酒精以利用其熱量的能力。為了進行調查,達德利和他的同事前往巴拿馬的巴羅科羅拉多島,當地的蜘蛛猴大部分時間都在吞噬當地喬布樹的含糖果實。
在檢查了覓食的猴子掉落的未吃完的水果後,研究人員發現,果肉中平均含有 1% 至 2% 的乙醇,這表明這些動物確實偏愛含酒精的食物。研究作者克里斯蒂娜·坎貝爾博士在一篇論文中解釋說:“我們第一次毫無疑問地證明,野生靈長類動物在沒有人類幹擾的情況下,會消耗含有水果的乙醇。”陳述。
「猴子吃水果時很可能會加入乙醇來獲取熱量,」她說。 “與未發酵的水果相比,他們從發酵的水果中獲得的熱量更多。熱量越高意味著能量越多。”
研究人員還收集了六隻覓食蜘蛛猴的尿液樣本,並在其中五隻蜘蛛猴中檢測到了飲酒後的次級代謝物。這表明動物確實能夠消化酒並獲取其中的熱量。
坎貝爾說:「這只是一項研究,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看起來『醉猴』假說可能有一定道理——人類飲酒的傾向源自於根深蒂固的飲酒習慣。」食果靈長類動物對天然存在的乙醇的親和力成熟的果實」。
雖然達德利堅稱巴拿馬猴子消耗的酒精量不足以讓它們喝醉,但作者指出,“人類祖先也可能優先選擇富含乙醇的水果來食用”,因為其熱量含量很高。
換句話說,我們對飲酒的熱愛可能源自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是從尋找發酵糖的吃水果的靈長類動物演化而來的。研究人員寫道:“反過來,當代的飲酒模式可能源於乙醇和營養獎勵之間的這些祖先關聯。”
事實上,當成熟的水果是我們唯一的毒藥時,我們對酒精的嗜好對我們很有好處,但目前醉酒的可用性使我們所有人都喝醉了,並將我們的進化偏好變成了一個主要的因素。公共衛生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得出的結論是:“過量飲酒,就像糖尿病和肥胖症一樣,在概念上可以被視為一種營養過剩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