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表面下發現奇怪的多邊形結構
它們是在火星最大的撞擊盆地之一烏托邦平原 35 公尺深處被發現的。
![](https://assets.iflscience.com/assets/articleNo/72405/aImg/73389/utopia-planitia-m.png)
火星的巨大撞擊坑,烏托邦平原。
圖片來源:ESA/DLR/FU Berlin
中國的祝融號火星車是中國第一個登陸火星的任務,探索這顆紅色星球上最大的撞擊盆地之一:烏托邦平原。 維京二號於 1976 年首次訪問該地區,憑藉數十年的技術進步,祝福對地球的組成有了新的認識。 事實證明,火星車在火星表面下發現了 16 個埋藏的多邊形結構。
該地層是在地下 35 公尺(115 英尺)處發現的探地雷達。 科學家認為,這些多邊形是由凍融循環形成的,凍融循環導致原本位於地表的地形形成裂縫。 正如在火星其他地區所看到的那樣,昇華和凍結可以以獨特的方式雕刻地形。 只要看看在火星上。 這個過程可能已經持續了數十億年。
先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該地區的垂直層上,這表明大約 30 億年前曾發生過幾次間歇性洪水,充滿了該盆地。 這項新研究透過觀察 1.9 公里(1.2 英里)範圍內的雷達分析,揭示了水平層的情況。
![](https://assets.iflscience.com/assets/articleNo/71817/iImg/72457/41550_2023_2117_Fig3_HTML.jpg)
烏托邦平原下埋藏的多邊形結構的形成情景。
圖片來源:Zhang 等人,《自然天文學 2023》(抄送4.0)
火星曾經是一個火山世界:太陽系中的火星。 一些地質活動至今仍在持續由美國太空總署洞察號在這顆紅色星球上記錄下來。
因此,研究人員考慮了埋藏結構起源於熔岩的可能性。 在地球上,有許多這樣的例子,例如。 然而,祝融所探索的地方並沒有發現玄武岩擠壓的證據。 研究小組確信這些結構是沉積物,是由不同氣候下的熱過程所形成的。
這是這項研究的一個有趣的結果。 如果多邊形結構需要凍融事件,那麼古代火星的氣候應該會更加多變。 烏托邦平原位於中低緯度地區。 該地區位於火星赤道以北25度。 但該行星可能有更高的傾角,因此該地區可能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季節。
這些層表明過去發生了更多事情。 這些多邊形結構被埋在一層看起來與它們完全不同的材料中。 也許形成它們的潮濕環境不再存在,或者發生了其他未知的地質事件。
「多邊形地形出現在低緯度地區(~25°N),被解釋為很可能是由熱收縮破裂形成的,為早期火星的高傾角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埋藏的古多邊形地形上覆蓋材料的地下結構表明,此後一段時間發生了顯著的古氣候轉變,」作者寫道。
該研究發表於自然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