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收養一個毛茸茸的新朋友,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在收容所養狗的前六個月會發生什麼。
美國各收容所收養了約 200 萬隻狗年。然而,在所謂的「蜜月期」過後,主人有時可能會面臨新伴侶的意想不到的變化。
這種現像是指,只有當狗在家裡感到舒適時,它們的行為的全貌才會顯現出來。儘管發生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是積極的,但也可能存在消極行為,大約 15% 的收養狗最終會被送回收容所。
追蹤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被領養的狗在前六個月的行為變化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希望它能提供潛在的幫助業主更好地了解會發生什麼。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凱爾·博蘭 (Kyle Bohland) 在一份報告中表示:“收容所繫統涉及許多人的生命,包括人類和寵物。”陳述。
“因此,對我們來說,能夠就未來可能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事情向主人提供建議非常重要,這樣他們就可以更好地準備應對這些後果,然後希望將狗留在家裡。”
調查小組對99戶業主進行了調查狗2020 年 10 月 1 日至 2021 年 6 月 1 日期間,從俄亥俄州的五個庇護所收養,要求在收養後 7、30、90 和 180 天提供資訊。為了以標準化的方式評估行為,他們使用了一種名為犬類行為評估和研究問卷(C-BARQ)的研究工具。
參與者被要求回答 42 個 0-4 級的問題,對興奮性等行為進行評分;針對陌生人、主人以及熟悉或不熟悉的狗的攻擊行為;以及與分離相關的行為。他們還被要求對狗的行為進行整體滿意度評分,並記錄家庭中可能影響狗行為的任何變化。
穿過領口補丁
到了第六個月月底,發現有明顯下降。與分離有關的依戀和尋求關注的行為——對於那些可能需要定期離開家、不帶狗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然而,研究結果也表明,在所有時間點,面向陌生人的攻擊行為、追逐行為和訓練難度都顯著增加,並且在這六個月的不同時間點,各種類型的攻擊行為都非常普遍。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們社區的狗之間存在著許多攻擊性,」博蘭德說。
“從公共衛生的角度和人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這絕對讓我擔心,因為我們有很多狗在掙扎——這對人類有影響。”
考慮到狗的體型、年齡等因素病史統計分析顯示,其中一些可能與行為變化有關。
例如,在攻擊行為的情況下,結果表明,在收容所期間接受過抗焦慮藥物的狗更有可能對陌生人表現出攻擊行為。人們認為,這與接受藥物關係不大,更多的是因為狗從一開始就難以應付。
保持爪子主動
研究人員相信所看到的變化是可以解釋的。在論文中,他們認為,針對陌生人的攻擊性增加可能是由於狗對新環境變得更加保護,以及分離的減少。焦慮反映感覺更加安全和自信。
絕大多數主人仍然相信他們的狗幾乎是10/10 的好朋友——六個月後,93.7% 的人將他們的狗的整體行為評為優秀或良好,100% 的人相信他們的狗已經非常或中等地適應了新家出色地。
「儘管有[攻擊性],人們還是對他們的狗非常滿意,」博蘭德解釋道。
「這些發現的結合提醒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幾乎每個人都曾處理過不可預測的行為問題、疾病和動物的怪癖。老化– 我們仍然愛我們的狗。總的來說,這確實說明了人們與寵物之間的聯繫。
研究作者希望獸醫和收容所能夠利用他們的發現,為潛在的主人提供更準確的信息,了解預期的行為變化,從而使他們對收養犬類伴侶產生更現實的期望。
「底線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狗回到收容所,」博蘭德說。
「我們研究的內容很多都來自於客戶提出的問題。因此,我希望,從長遠來看,這可以幫助庇護所員工和獸醫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幫助更多的狗留在家裡。
該研究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