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自1935年以來已經多次確認,但糾纏與以往一樣怪異。
1935年: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森·羅森在物理審查詢問“物理現實的量子力學描述可以被視為完整嗎?”他們的答案:不。
同年,在期刊上自然科學,ErwinSchrödinger硬幣糾纏,意思是“糾纏”,並開發了他著名的思想實驗的貓,該實驗同時存在於生命和死亡的狀態。
1952年:在法國物理學家路易斯·布羅格利(Louis de Broglie)的早期作品的基礎上,理論物理學家戴維·鮑爾姆(David Bohm)提出了對量子理論的確定性解釋,其中包含“隱藏變量”。他聲稱系統的初始狀態,例如粒子的位置,可以確定其未來的演變。
1964年: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貝爾(John Bell)提出了他的不平等,這列出了數學,這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實驗地排除在當地運行以確定量子糾纏結果的任何隱藏變量。如果不平等存在,則可以通過純粹的局部影響來解釋糾纏。如果違反,正如標準量子力學所預測的那樣,必鬚髮生一些非局部性。
1972:伯克利研究人員Stuart Freedman和John Clauser通過測量一對光子的極化來測試Bell定理。儘管團隊發現不平等確實受到了侵犯,但實驗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
1982:法國物理學家Alain方面對糾纏進行了更強的測試,證實確實存在非局部效應。
1984:查爾斯·貝內特(Charles Bennett)和吉爾斯·布拉薩德(Gilles Brassard)提出了一個用於量子密碼學的理論系統,該系統將在狀態疊加中使用光子來創建安全密鑰。
1990:Bennett及其同事報告了第一個實驗量子鍵分佈。
1993:Bennett和合作者建議,原則上可以使用糾纏來傳送粒子的量子信息從一個地方傳送到另一個地方。
1997: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Anton Zeilinger及其同事報告自然量子傳送的第一個實驗驗證。
2007:Zeilinger及其同事通過在兩個加那利群島之間的144公里上發送糾纏的光子來創造距離記錄。 Chao-Yang Lu及其同事還糾纏了六個光子,這是創紀錄的數字。
2010
:研究人員在數量子鏈接多個對象時會觀察到新型的糾纏,量子信息被傳送16公里,團隊找到了創建和控制糾纏對象的更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