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曾經認為,恆星的自相殘殺(稱為潮汐破壞性事件(TDE))是一個非常罕見的宇宙事件,每10,000至100,000個比率每10,000至100,000。令人驚訝的是,情況不再如此。
研究人員發現這很大黑洞吃星星的頻率高達100倍。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2月27日,在一項由15個星系組成的研究中發現了一顆被黑洞撕裂的星星。天文學家認為15個樣本量很小。
星系碰撞增加了TDE
當恆星被黑洞潮汐力拉開時,就會發生TDE。當恆星在軌道上對黑洞的近距離接近時,就會發生這種情況。
謝菲爾德大學天文學講師兼研究合著者詹姆斯·穆蘭尼(James Mullaney)說,星系中的每個星系中的每個星係都與附近的星系遇到了“宇宙碰撞”。
隨著星系的數量,TDE的數量大大增加碰撞或合併。反過來,這種碰撞可能導致在兩個星系合併時在兩個星系的超質量黑洞中心附近形成大量恆星。
難以捉摸的黑洞
眾所周知,超大型黑洞很難找到。從普通意義上看,它們不可見重力如此強大,以至於包括光在內的沒有什麼可以逃脫的。
這些超級質量的黑洞只有當恆星撕開以耀斑形式釋放能量時才能觀察到。這些星系的核將像星系中的任何其他恆星一樣發光。
TDE對於科學家找到無形的黑洞並研究其強度以及如何處理物質很有用。
研究人員“首先觀察到2005年樣品中的碰撞星系”。
謝菲爾德大學博士大學生兼該研究的合著者羅布·斯賓斯(Rob Spence)說:“但是,當我們在2015年再次觀察樣本時,我們注意到一個星系-F01004-2237-顯著不同。”
借助天體調查,發現2010年F01004-2237的光度有所增加。
觀察到的星系亮度的變化是TDE的典型表徵。
TEDS更為常見,作為銀河系和仙女座合併
在TDES期間,F01004-2237產生的信息指出,可能會以銀河系的方式發生更類似的宇宙事件。
Clive Tadhunter,天體物理學教授兼研究領導者,說由於兩個星係將合併,因此由於TDE引起的耀斑將變得更加頻繁,大約以每10到100年的比例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