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为她发现了一个新的治疗。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研究,但同样重要的是,屠呦呦是第一位因在中国机构所做的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尽管中国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
事实上,中国现在在研发上的投入比欧洲还多,而且到 2020 年,预计将超过美国,因为自然编辑埃德·格斯特纳上个月在研究信息中写道。但尽管有这样的投资,中国科学落后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不可靠的研究。
中国科学家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伪造的化石记录,突破了人类基因编辑的界限,并且经常参与同行评审诈骗。欺诈的程度已被称为“地方病”一位中国研究人员提出,和 2010 年的一项研究32,000 名中国科学家中的 55% 认识某人犯有学术造假罪,对此表示支持。
但正如格斯特纳所解释的,这种文化正在稳步开始改变,据报道,中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改变其声誉和出版质量和开放获取研究。
“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在高影响力期刊(例如自然和科学每年来自中国的作者用一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但在这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着的进步。去年,这一数字为 269 篇文章,占 2014 年发表的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前 0.1% 论文的 21%。根据 2013 年自然指数,其对世界领先期刊研究的贡献目前仅次于美国”。
事实上,中国已经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研究成果。除了屠呦呦的抗疟药青蒿素,中国还率先开发了太阳的和风技术,并且正在努力列车时速将达到500公里。但问题不是科学本身,而是研究文化。
“事实上,研究资助和晋升是根据发表的文章数量而不是原创研究的质量来授予的……这助长了剽窃、发明研究和假期刊的行业,武汉大学在 2009 年估计价值 150 美元米,”经济学人2013年写回。
同样的文化也被指责因为屠呦呦从未在中国获得过重大奖项,也从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CAS)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们会庆祝,但我希望他们也能保持冷静,因为从这个奖项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北京清华大学创新研究专家薛澜说,告诉自然。
他补充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总是被告知要出国并大量出版国际出版物才能取得成功。“屠呦呦不符合当今的任何趋势,但她因为工作的原创性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它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的教训而言,这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他补充道。
“不可否认,这两年,尽管国家科技规划管理、院士制度改革力度很大,但我国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王元峰说。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在中华网网上评论中写道。 “屠呦呦的获奖恰恰引发了对此的质疑。”
尽管如此,中国似乎正在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去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均发表声明,鼓励科学家在开放获取期刊上发表他们的研究。中国总理李克强表示:“开放获取科学知识和培养下一代研究人员是当今所需要的,也符合我们未来的方向。”当时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在增加预算,现在将资助中国60%的纯科学研究——这在过去严重依赖于行业资助。
这种对科学和高质量研究透明度的推动是否能够改变中国不稳定的研究文化还有待观察,但如果中国的重大投资能够转化为人类的重大成果,那么我们都会支持它。仍然,或者它没有发生,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