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我们家园星球不可磨灭的影响标志着一个全新的地质时代,这一彻底的变化实际上可能标志着外星文明进化的重要一步。
地球的出现进入人类世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所提出的以人造材料和排放为主的地质时代相当于地球发展的一个可预测的里程碑。
华盛顿大学的城市生态学家玛丽娜·阿尔贝蒂表示,根据一项新的天体生物学分类方案,地球目前可以被归类为一种混合行星,该分类方案根据行星在蓬勃发展的能量收集生态方面的先进程度对行星进行排名在他们之上。
当然,像这样的分类系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有影响力的卡尔达肖夫量表,由苏联天体物理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于 1964 年设计。
卡尔达舍夫提议有三个阶段体现了一个文明的科技进步水平。
Ⅰ型文明已经学会从其母星获取每一盎司的能量,其中包括最大化地球上所有可能的能源的产量,包括所有太阳能、热能和海洋能等等。
人类距离成为 I 型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距离成为 I 型人还更远。II型,其中外星人民可以利用其行星宿主恒星的总能量——这需要戴森球(或类似)来实现。
Ⅲ型卡尔达肖夫模型中的文明在技术进化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至于他们实际上已经找到了如何从整个星系中榨取所有可用能量的方法。 整洁的。
然而,在阿尔贝蒂和她的研究同事们看来,卡尔达肖夫量表尽管令人敬畏,却反映了对几乎无限的信念。星际迷航技术可能性的水平——可能是其 60 年代遗产的副产品。
作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写道:“卡尔达肖夫尺度起源于思考外文明的一个特定历史时刻,在这个时刻,技术将不受限制,因此它只关注能源消耗。”纸。
“自从卡尔达舍夫提出分类系统以来,我们已经了解到(也许是艰难的方式)生物圈并不那么容易被忽视。”
在他们的新排名方案中,该团队根据外星文明在实现“机构主导的生物圈”方面的可持续性,提出了行星渐进进化状态的五个阶段。
这取决于生命如何成功地与它所居住的星球共同进化——从人类生命现在如何通过行为对地球产生持久影响中可以看出这一点迎来了人类世。
“我们的论点是,能源密集型文明的长期可持续版本的发展必须发生在生命与其宿主星球之间持续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写道。
在团队的愿景中,I 类代表没有大气层的世界,比如。 II 类行星具有稀薄的大气层,例如,但没有生命形式。
第三级是事情变得有趣的地方——世界上有稀薄的生物圈和有机生命形式,但生命还没有学会如何改变地球的进化状态。
据该团队介绍,这是地球刚刚离开第四级的证据:生物圈蓬勃发展,生命形式已经开始影响全球范围的变化。
那么我们要去哪里? 进入第五级,未来的地球有可能受到先进的、能源密集型人类物种的深刻影响。
研究小组表示:“即使对宇宙历史上技术文明进化的可能性做出高度悲观的假设,宇宙历史上也可能存在许多 V 级行星(尽管我们注意到我们的银河系现在可能仍然是贫瘠的)”在他们的解释中纸。
也就是说,如果人类能够提前实现这个遥远的梦想破坏地球,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必须掌握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
并不是说研究人员将其呈现为某种系外行星观测蓝图。 相反,他们说,这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框架,可以解释人类世在天体生物学背景下的意义。
但如果我们想把它当作地图来对待,那也可能没什么坏处。
毕竟团队想该系统“可能有助于理解可持续成果必须是什么样子……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要去哪里,就很难到达那里”。
研究结果报告于人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