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复杂的生命从海洋中爬出并在陆地上安家之前,地球就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时代。有两次,冰指远离两极,将地球变成了冰冻荒地。
冰川到底到达了多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些人认为失控的深度冻结蔓延到所有纬度,将地球完全覆盖在一层厚厚的冰层中,远至赤道。
其他人则认为赤道纬度地区可能相对无冰。埋藏在化石记录中的证据还表明,可能存在一些裸露的海洋,足以让氧气和光线渗透到海水中,让复杂的生命繁衍生息。
在这方面,中国和英国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雪球地球”并未完全被冰覆盖,甚至可能在远离赤道的地方表现出适合居住的开放海洋条件。
是什么导致地球在大约 7 亿年前突然陷入持续的寒流之中还不是很清楚。也许是阳光照射减少,或者温室气体减少,随后冰反射热量,产生更多的冰。
数千万年来,我们的星球或多或少地被冰冻的水壳所覆盖。短暂的缓刑火山喷出二氧化碳带来的极端寒冷很快就在大约 6.5 亿年前发生了第二次寒冷,现在被称为马里诺冰川作用。
巨大的冰舌对地壳的广泛刨削和研磨将有利于海洋生物的多样化,为海洋生态系统提供随着冰川最终消退。
虽然这可能有助于启动生物多样性的爆炸式增长,但对于在极端冰河时期与大气隔绝的寒冷水域中试图生存的复杂生命来说,日子会很艰难。由于缺乏氧气,从理论上讲,生命应该由简单的厌氧菌和深层的趋化生物主导。
只是化石记录所显示的并非如此。埋藏在华南南沱组的黑色页岩保留了马里诺冰川脱落的沉积物痕迹。它们里面有宏观的痕迹令人惊奇的复杂生物体,解释为一种藻类。
进行光合作用意味着依赖阳光,这意味着雪球地球可能散布着一片片无冰的海洋,生命可以在那里凝视天空并吸收阳光。
就马里诺冰川期间暴露的海洋的证据而言,可疑的宏观藻类化石留下了足够的争论空间。
通过分析南沱组页岩的化学成分,这项最新调查背后的团队希望发现更多证据,帮助确定在地球历史上的这一重要时期,地表区域是否保持无冰状态。
例如,检查材料铁含量的性质提供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数据,描述了沉积物和上面的水之间的界面处的氧气水平。通过研究氮同位素的混合物,研究小组可以更好地了解水面附近发生的有氧氮循环。
将这些结果与许多其他研究提供的背景结合起来,似乎在马里诺岛结束时,至少有一些行星表面是冰清的,为光合作用生物提供了温暖的绿洲。
重要的是,根据五亿多年前华南化石床的位置,这些无冰的开放水域岛屿可能出现在远离赤道的中纬度地区。
尽管冰川中的融水池可能提供类似的氧气和光线,但研究人员认为,此类湖泊不太可能有足够的有机物来保持碳和氮循环的搅动。
与完全冰冻的冰球相比,它更像是一个“泥球”,这意味着地球上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可以在恶劣的黑暗中找到避难所,一旦地球变暖,它们就能更快地反弹。
这项研究发表于自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