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線是什麼?
菲利普斯(Phillips)曲線是一種經濟理論,即通貨膨脹和失業率穩定且反向關係。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開發的,它聲稱經濟成長到達通貨膨脹,這反過來會導致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失業率較小。
菲利普斯曲線的原始概念由於出現而被駁回停滯在1970年代,兩者都有很高的水平通貨膨脹和失業。
關鍵要點
- 菲利普斯曲線指出,通貨膨脹和失業率是逆關係。較高的通貨膨脹與失業率較低有關,反之亦然。
- 菲利普斯(Phillips)曲線是一種用於指導20世紀宏觀經濟政策的概念,但在1970年代被滯留引起了質疑。
- 根據消費者和工人的期望,了解菲利普斯曲線表明,從長遠來看,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係可能不存在,甚至可能在短期內可能不存在。
了解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背後的概念指出,經濟體內失業的變化對價格通脹。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反相關關係被描述為向下傾斜的凸曲線,X軸上的Y軸和失業率在X軸上的通脹。通貨膨脹率的增加減少失業,反之亦然。另外,關注減少失業率也增加了通貨膨脹,反之亦然。
1960年代的信念是,任何財政刺激都會增加總需求並啟動以下效果:勞動力需求增加,失業工人隨後減少,公司增加工資以競爭並吸引較小的人才庫。然後,工資成本增加,公司以價格上漲的形式將這些成本轉移給消費者。
這種信仰體系導致許多政府採用了“停止”策略,其中目標率建立了通貨膨脹,財政和貨幣政策被用來擴大或收縮經濟以實現目標率。但是,隨著散落量的興起,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穩定權衡在1970年代破裂,質疑菲利普斯曲線的有效性。
菲利普斯曲線和散落
當經濟經濟停滯不前,失業率高和價格高昂的通貨膨脹時,就會發生停滯。當然,這種情況直接與菲利普斯曲線背後的理論相矛盾。直到1970年代,美國的失業率上升才與通貨膨脹率下降,直到1970年代,美國才經歷過停滯。在1973年至1975年之間,美國經濟連續六個季度的GDP下降,同時又有兩倍的通貨膨脹。
期望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
街道曲折的現象和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分解使經濟學家更加深入地看待期望在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中的作用。因為工人和消費者可以適應他們的期望關於基於當前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的未來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反比關係只能在短期內保持。
當中央銀行增加通貨膨脹以降低失業率時,可能會導致沿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初步轉變,但是隨著工人和消費者對通貨膨脹的期望適應新環境,從長遠來看,菲利普斯曲線本身可以向外轉移。
尤其認為這是自然失業率或NAIRU(失業的非加速通貨膨脹率),這實際上代表了經濟中摩擦和機構失業率的正常率。因此,從長遠來看,如果期望能夠適應通貨膨脹率的變化,那麼長期的菲利普斯曲線類似於NAIRU處的垂直線。貨幣政策只是提高或降低了通貨膨脹率售後期望的期望已經解決了。
在停滯期間,工人和消費者甚至可能開始合理期望通貨膨脹率一旦意識到貨幣當局計劃著手進行擴張貨幣政策,就會提高通貨膨脹率。這可能會導致短期菲利普斯曲線的向外轉移,甚至在進行擴張性貨幣政策之前,即使在短期內,政策也對降低失業的影響幾乎沒有影響,實際上,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也成為奈魯的垂直線。
為什麼經濟學家仍然相信菲利普斯曲線?
雖然菲利普斯曲線並非沒有局限性,但一些經濟學家仍然認為考慮有用。決策者可以將其用作一般框架,以考慮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關係,這是經濟績效的關鍵衡量標準。其他人警告說,它不會捕捉當今市場的複雜性。
為什麼關於菲利普斯曲線相關性的持續辯論很重要?
關於菲利普斯曲線可靠性的分歧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經濟政策。例如,一個認為較低的失業率與較高通貨膨脹有關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尋求實施措施以降低通貨膨脹率,例如提高利率。另一個決策者可能不同意這樣的回應。
為什麼菲利普斯曲線會變平?
在通貨膨脹率較低的情況下,某些時期即使失業率下降,表明菲利普斯曲線的“變平”。在某種程度上,這可以歸因於美聯儲為保持通貨膨脹率低和穩定而做出的一致努力,這可能削弱了通貨膨脹與勞動力市場績效之間的關係。
底線
菲利普斯(Phillips)曲線是一種經濟理論,它在通貨膨脹與失業率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它在20世紀引起了經濟學家的共鳴,但在1970年代越來越有爭議,這使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同時增加。如今,經濟學家已經改編了新的模型來解釋失業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但是,一些經濟學家仍然堅持認為,儘管有局限性,但菲利普斯曲線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