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曾經被認為在進化中幾乎消失並且在現代人類中罕見的骨頭正在奇怪地捲土重來。
被稱為法貝拉這種膝蓋骨曾經在人類中非常罕見,但現在在人類膝蓋中的常見程度是一百年前的三倍。
這是基於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對 21,676 個膝蓋進行的分析得出的。他們研究了 27 個國家超過 58 項已發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875 年。
在最早的研究中,該團隊發現,自 1875 年以來,17.1% 的研究族群中存在豆類。
在此基礎上,團隊分析了更多數據點,並為世界人口創建了一個模型。這表明,到 1918 年,只有 11.2% 的人類擁有豆類,但到 2018 年,這一比例已高達 39%,增加了 3.5 倍。
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如果專家真的知道豆貝的用途,我們可能會有更多的想法——它被歸類為籽骨,這意味著它生長在肌肉的肌腱中,就像膝蓋骨一樣。
“我們不知道豆貝的功能是什麼——沒有人研究過它,”團隊成員之一邁克爾·伯索姆 (Michael Berthaume) 說道。
「豆骨的行為可能像其他籽骨一樣,有助於減少肌腱內的摩擦,改變肌肉力量,或者像膝蓋骨一樣,增加肌肉的機械力。或者它可能什麼都不做。”
我們所知道的是,豆貝是連結到膝蓋疼痛和關節炎,儘管它不一定是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患有以下疾病的人骨關節炎例如,膝蓋骨關節炎患者出現豆骨的可能性是沒有骨關節炎患者的兩倍。
還有證據表明,豆骨在其他哺乳動物中更為普遍,例如某些猴子物種,這引發了一個問題:演化可能如何在決定人類實際上不需要這些骨頭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我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沒有豆貝的情況下也能過得很好,研究人員不確定為什麼豆貝再次變得更加普遍。
一個假設是與不斷提高的營養水平有關——隨著豆類的捲土重來,這一趨勢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
“今天,普通人的營養狀況更好,這意味著我們更高、更重,”伯索姆說。 「這伴隨著更長的脛骨和更大的小腿肌肉——這些變化都會使膝蓋承受越來越大的壓力。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豆類現在比以前更常見。”
眾所周知,籽骨會隨著施加更大的力量以及要求它們做更多的工作而變得更大,但另一方面,豆骨是這些骨頭中唯一一個似乎變得越來越普遍的骨頭。
另一種解釋是,我們現在更擅長檢測豆骨。
顯然我們的檢測率現在的掃描比以前偶爾進行的解剖或 X 光檢查要好。話雖這麼說,有些 MRI 掃描仍然可能會漏掉骨頭,尤其是骨頭很小的情況下,這可能是骨量明顯增加的因素之一。
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來確定答案,團隊現在希望開始按年齡、性別、地點和其他變數來細分結果。研究人員也將調查人們的雙膝而非單膝都有豆貝的可能性。
即使我們沒有弄清楚豆骨下降和上升的奧秘,這樣的研究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如何治療疼痛的膝蓋疾病,以及這些膝蓋疾病最初是如何發展的。
但目前,我們還不知道豆貝有什麼作用,也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需要它——只知道它正在捲土重來。
“豆骨是一種沒有明顯功能的骨頭,會給一些人帶來疼痛和不適,如果它引起問題,可能需要切除,”伯索姆說。
“也許豆貝很快就會被稱為骨頭的闌尾。”
該研究發表在解剖學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