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正在尋找第二個地球,位於銀河系的某個地方,但新發現的世界並不完全是如此。
它的質量約為地球的1.9 倍,圍繞其恆星運行的距離約為地球與太陽距離的兩倍……但這顆恆星是一顆白矮星,這意味著這顆系外行星上可能存在的任何生命都可能在恆星的紅巨星垂死掙扎。
但這項發現仍然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這就像搶先一睹太陽系的未來,以及太陽死亡並完成自身演化為白矮星後地球的命運。
由加州大學天文學家張克明領導的這項工作展示了其發現方式的潛力——現象被稱為微透鏡——定位銀河係其他地方難以找到的類地世界。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死亡後會變成白矮星。它們耗盡了氫燃料來融合其核心,變得不太穩定,膨脹到巨大的尺寸。這就是。
最終,恆星將完全彈出其外部物質,核心將在重力作用下塌縮形成緻密物體,其明亮的光不是由聚變產生的,而是其塌縮過程的餘熱。那個熾熱的核心就是白矮星,需要數萬億年的時間才能冷卻到完全黑暗。
紅巨星階段非常瘋狂。恆星的外層大氣可以膨脹到其初始大小的數百倍;對太陽未來的一些預測——由於開始成為紅巨星– 預測它可能會成長到軌道之外火星, 吞噬汞,金星,以及這個過程中的地球。
我們不知道這對我們的星球意味著什麼。它的毀滅是可能的。但圍繞白矮星運行的類地世界的新發現表明,生存也是一種選擇。
「最簡單的解釋是,這顆行星是在紅巨星主星的作用下倖存下來的,」張告訴 ScienceAlert。
這個系統的發現是由於重力的怪異和被稱為微透鏡的物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白矮星系統距離我們約4200光年。距離地球約 26,100 光年,沿著與地球相同的視線,一顆非常大、明亮的恆星短暫地排列在一起。
當來自較遠恆星的光經過白矮星時,其路徑被重力場彎曲,從而產生放大效應。
「在事件發生期間,白矮星透鏡幾乎與背景源恆星完美對齊,導致其放大了 1000 倍以上,」張解釋道。
“對於這些罕見的超高放大倍率微透鏡事件,像類地行星一樣小的伴星可能會顯著影響放大模式,使我們能夠準確地推斷出各種質量和軌道間隔的透鏡配置。”
這使得研究人員不僅能夠確定類地系外行星的質量和軌道間隔,還能確定圍繞白矮星運行的褐矮星的存在,該物體的質量約為白矮星質量的 30 倍。木星。
這是一種對於一顆行星來說太大了,但對一顆恆星來說太小了——它的質量剛好足以在其核心融合氘,但不足以讓氫聚變形成恆星。
這顆白矮星的質量約為太陽的一半,這表明在它被掏空之前,它的質量最初非常接近太陽的質量。目前這顆類地系外行星和白矮星之間的軌道分離表明,它曾經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大約相同,即1個天文單位,然後隨著恆星的死亡而被推得更遠。
張告訴《ScienceAlert》:“這顆行星目前的軌道為 2.1 個天文單位,正好位於太陽成為白矮星後您所期望找到的地球的位置附近。”
「目前模型對於地球能否避免被吞沒存在分歧,因為我們對紅巨星太陽的質量損失率了解不夠準確。因此,我們的發現表明,一些預測地球生存的模型可能過於悲觀。有一天,地球可能會像我們發現的系統一樣被吞噬。
當太陽的紅巨星階段到來時,地球上的生命要么早已消失,要么發生巨大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太陽變得越來越熱、越來越亮——還不足以讓我們在此時此地註意到它,但是大約十億年後,天氣會很熱,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會蒸發。剩下的世界將非常不適合我們所知的生命。
但也許到那時,我們就會找到一種在別處謀生的方法。
「當太陽變成紅巨星時,宜居帶將移動到木星周圍,土星的軌道,其中許多衛星將成為海洋行星,”張說。 “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人類可以遷移到那裡。”
該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天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