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 2020 年全球排放量將減少約 7%(即二氧化碳排放量 24 億噸)與2019年相比– 由於與經濟活動相關的經濟活動放緩,出現前所未有的下降新冠肺炎 大流行。
從這個角度來看,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見證了全球排放量下降 1.5%與 2007 年相比。
這些是我們在第十五次全球碳預算,年度報告卡全球碳計劃二氧化碳的來源和清除,二氧化碳是人類造成的主要驅動因素氣候變遷。
這聽起來像是個好消息,但我們還不能慶祝。排放量可能會迅速反彈至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最快可能在明年。
一個最近的研究研究發現,春末當經濟活動開始恢復正常時,中國的排放量迅速恢復到去年水準以上。
這些發現領先於氣候雄心峰會週六,全球領導人將展示自《巴黎協定》簽署五年以來對氣候行動的承諾。
排放量的大幅下降應被視為永久扭轉排放成長歷史進程的獨特機會。
大流行年的排放量
2020年全球化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預估為340億噸二氧化碳。
12 月初的預計排放量低於去年 12 月的水平,至少在交通運輸領域是如此。然而,自 4 月初全球每日下降 17% 的高峰以來,排放量一直在小幅回升。
2020 年排放量的下降在美國(12%)和歐盟(11%)尤其急劇,其中排放量已經在下降疫情發生前,主要來自煤炭使用量的減少。
印度的排放量下降了 9%,而中國的排放量已恢復到接近或高於 2019 年的水平,估計僅下降了約 1.7%。
澳洲在疫情封鎖高峰期(2020 年 3 月至 6 月)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為下降 6.2%與上一季相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運輸和無組織排放(化石燃料提取、加工和運輸過程中釋放的排放)。
在全球範圍內,交通運輸部門對 2020 年排放量下降的貢獻也最大,特別是「地面交通」(汽車、貨車和卡車)。在疫情封鎖高峰期,美國和歐洲等許多國家的交通排放量通常水準減少了一半。
雖然航空活動銳減 75%,但由於該產業平均每年僅佔總排放量的 2.8% 左右,因此其對總排放量下降的貢獻相對較小。截至 12 月第一周,全球航班數量仍下降 45%。
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前,全球排放量已經放緩
總體而言,自 1990 年以來,全球排放量增加了 61%。
1990年代初,由於前蘇聯解體,排放量成長放緩,但在2000年代卻迅速增加,平均每年增長3%。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於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崛起。
然而,在過去十年中,排放速度再次開始放緩,每年增幅略低於 1%。和2019年排放量與 2018 年相比,即使有成長,也沒有太大成長。
在全球放緩趨勢的背後,有24個國家的二氧化碳化石排放量在至少十年內下降,但經濟持續成長。其中包括許多歐洲國家,如丹麥、英國和西班牙,以及美國、墨西哥和日本。
對於世界其他地區來說,排放量持續成長直至 2019 年。
一個增強雄心壯志的機會
這場流行病以及向清潔能源的轉變等其他近期趨勢,使我們處於十字路口:我們今天所做的選擇可以改變全球排放的進程。
除了近年來全球排放量放緩以及今年的下降之外,現在還有數十個國家承諾在本世紀中葉或不久後實現淨零排放。
重要的是,第一大排放國(中國)、第二大排放國(美國)、第三大排放國(歐盟)、第六大排放國(日本)和第九大排放國(韓國)—合計佔全球化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0% 以上——要么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承諾或雄心壯志到 2050 年達到淨零排放或不久。
煤炭產量是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化石燃料來源,於 2013 年達到高峰。然而,天然氣和石油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排放量的下降。
為了應對這場流行病,我們正在投入大量的經濟投資。如果經濟投資得到適當引導,它可以促進技術和服務的快速擴展,使我們走上淨零排放的軌道。
許多國家已經致力於綠色復甦計劃,例如韓國和歐盟,儘管投資仍以化石基礎設施的支持為主。
當全球領導人為明天的峰會做準備時,他們面臨前所未有的機會。我們現在所做的選擇可能會對未來的排放軌跡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並將氣溫上升真正控制在2℃以下。
佩普·卡納德爾,CSIRO海洋與大氣氣候科學中心首席研究科學家;兼全球碳計畫執行董事,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科琳娜·勒奎雷,英國皇家學會研究教授,東安格利亞大學;格倫彼得斯, 研究總監,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 - 奧斯陸;馬修·威廉·瓊斯,高級研究員,東安格利亞大學;菲利普·西亞斯,皮埃爾-西蒙拉普拉斯研究所氣候與環境科學實驗室研究主任,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員會 (CEA);皮埃爾·弗里德林斯坦,主席,氣候數學模型,艾克希特大學;羅比·安德魯, 高級研究員,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 - 奧斯陸, 和羅布傑克遜,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全球碳計畫主席,史丹佛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