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一隻小幼崽死去之前,牠吃了一塊地球上最後一頭披毛犀的肉。
研究人員在對動物進行屍檢(動物屍檢)時發現了這項發現木乃伊化的的遺骸冰河世紀小狗。 在小狗的胃裡發現一塊未消化的黃色毛皮後,研究人員最初認為小狗在最後一餐中咀嚼了一大塊洞獅肉。
但對這塊石板的 DNA 分析顯示它不是洞獅(虎豹),但是一個披毛犀(古代披毛齒獸),大約在 14,000 年前滅絕,就在這隻小狗吃最後一餐的時候。
瑞典古遺傳學中心(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合資機構)的博士生埃達納·洛德(Edana Lord)說,這意味著這隻小狗吃掉了現存的最後一頭披毛犀。 Lord 與人合著了一項研究,於 8 月 13 日發表在該雜誌上現代生物學關於長毛犀的滅絕。
這隻木乃伊小狗於2011 年在西伯利亞東北部的農村地區圖馬特被發現。還是狼。《生活科學》先前曾報導過。
「我認為它落在狗/狼馴化的關鍵點附近,」她告訴《生活科學》,並補充說哥本哈根的一個研究小組正在試圖破解圖馬特幼崽是否被馴化。
放射性碳定年法顯示,圖馬特小狗生活在大約 14,000 年前。 研究人員也對披毛犀板進行了放射性碳定年,以排除犀牛沒有更早死亡並保存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但後來被小狗發現的可能性。
洛德指出,“這隻小狗可能是一群食腐動物,狼群要么拿下了犀牛,要么在尋找食物時發現了一具犀牛屍體。”
她說,如果這隻小狗是被馴養的,它可能與人類生活在一起,人類可能與小狗分享犀牛餐。 小狗吃掉長毛犀後不久,它就死了,儘管沒人猜測是怎麼死的。
不過,研究人員能夠排除一種情況: 洛德說,在它作為木乃伊保存在寒冷的永久凍土中之前,「它看起來並沒有被壓扁」。
根據洛德的新研究,儘管有這場“犀牛大餐”,掠食者可能並沒有導致披毛犀的滅絕。 相反,她和她的同事發現,罪魁禍首是上一個冰河時期末期迅速變暖的氣候。
當研究小組對披毛犀核基因組進行定序時,14粒線體基因組(脫氧核糖核酸母系遺傳)——包括在幼崽肚子裡發現的標本——他們發現,直到食草動物滅絕之前的幾千年,長毛犀的族群一直保持穩定和多樣化。
這種遺傳多樣性顯示不存在近親繁殖這一困擾人類的問題弗蘭格爾島上的矮猛獁象大約 4000 年前,在俄羅斯北部海岸附近。
由於遺傳多樣性,以及「滅絕與 Bølling-Allerød 間質的關聯,這是一個非常突然的暖化時期 [大約 14,700 至 12,900 年前],我們認為披毛犀的滅絕是由於氣候變遷」主說。
DNA分析也顯示,披毛犀具有基因突變,有助於它適應寒冷的天氣。
洛德說,其中一種突變使這種毛茸茸的生物對寒冷的感覺不太敏感,「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在更極端的寒冷中更好地生存」。 「因為這些基因組適應北極氣候,他們可能沒有很好地適應氣候變暖。
此外,犀牛習慣在乾燥的草原上覓食,但伯林-阿勒羅德間質期間氣候變暖,將它們的環境改變為白雪皚皚的“樹木繁茂的灌木棲息地”,這並不能提供“犀牛最喜歡的食物, 」主說。
另一方面,小狗幾乎會吃任何東西,從長毛犀牛到鞋子,這也許可以解釋它們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