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發現了什麼迫使人們不斷更新其Facebook狀態。研究人員發現,即使沒有人“喜歡”或對他們的帖子發表評論,在一周的時間裡,發布狀態更新的大學生在一周的時間內都不會孤單。
心理學研究員FenneGroßeDethers的心理學研究員FenneGroßeDeters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LiveScience:“我們想到了在咖啡折時進行這項研究的想法。” “想知道為什麼發布狀態更新如此受歡迎,我們認為從經驗上研究這種新的溝通形式會很激動。”
Deters和她的同事在亞利桑那大學招募了大約100名大學生(所有Facebook用戶)。所有參與者都填寫了初步調查以衡量他們的孤獨程度,幸福和抑鬱症,他們使研究人員進入了他們的Facebook個人資料通過與為實驗創建的虛擬用戶的朋友。
向學生髮送了他們的平均每週狀態更新(在線牆壁)的分析,然後告訴某些參與者在接下來的七天內發布比平時更多的狀態。在那一周中,所有人在每天結束時都完成了一份簡短的在線問卷,內容涉及他們的情緒和社交聯繫水平。
該團隊發現,與沒有調整社交媒體習慣的一群學生相比,那些在一周內進行閃電戰的人感覺不那麼孤獨。研究人員寫道,他們的幸福和抑鬱水平沒有變化,“暗示這種影響是特定於經驗豐富的孤獨感。”孤獨感的下降與社會聯繫更加聯繫的感覺增加,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地位更新的積極影響的原因。 [6個個人秘密您的Facebook個人資料無法保留這是給出的
有趣的是,該團隊發現孤獨水平不取決於學生的狀態更新是否從Facebook朋友那裡獲得了任何評論或“喜歡”。研究人員說,人們可能會認為缺乏響應可以被視為一種拒絕形式,但是編寫狀態更新本身的行為本身可能會幫助人們感到更加聯繫。在製作聰明的身份時,Facebook用戶會牢記目標受眾。只是想著他們的朋友(或至少他們Facebook朋友)可以具有“社交零食”效果。
這位研究人員在上個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類似於暫時減少飢餓的零食,直到下一頓飯,社交零食可能有助於忍受一定時間的'真實'社交互動。”
現在,擁有超過十億個用戶,Facebook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研究的重點,試圖發現可能伴隨社交媒體網站伴隨的現實社交副作用。
例如,去年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協會(SPSP)會議上介紹的研究表明,該網站如何提供危險社會比較的媒介。與最近沒有在網站上瀏覽的人相比,與許多Facebook朋友一起學習的人們的自尊心較低,對他們在生活中的地位和成就感到更糟。但是對於只有幾個Facebook朋友的人來說,查看狀態更新並不是問題。
在9月13日的《自然》雜誌上詳細介紹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此類Facebook朋友可以影響彼此的現實生活。在該研究中,一條“拿出投票”消息發送至6100萬Facebook當選日,2010年選舉日的用戶導致340,000人施放選票。
在Twitter上關注LiveScience@livescience。我們也在Facebook和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