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排名世界上最瀕危的地方並不容易。人類幾乎侵占了地球上的每個棲息地,氣候變化威脅著從海岸線到全球冰川的地方。
但是,某些威脅地點將是對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的特別破壞性損失。這是八個可能消失的地方,將數千種動植物帶走:
馬達加斯加
這個非洲東海岸附近的島嶼是2100萬人的家園。根據非營利性保護國際的說法,它也是八個獨特的植物家庭,四個獨特的鳥類家族和五個獨特的靈長類動物家庭,其中包括50種無處可尋。
得益於放牧牛,伐木和砍伐農業,馬達加斯加的原始植被只有17%。此外,入侵物種摧毀了當地的動植物。就在5月,保護局鳥類動物國際(Birdlife International)宣布Alaotra Grebe是一隻黑色和黃色的水鳥,已滅絕。該物種屈服於漁民網和非本地食肉魚的綜合威脅。
婆羅洲
這個鬱鬱蔥蔥的雨林島,分為印度尼西亞,文萊和馬來西亞,是瀕臨滅絕的卑鄙猩猩,瀕臨滅絕的蘇門答臘Rhinoceros的家園,約有1,000只矮小的大象,是該島獨有的。
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是巨大的:僅在2005年7月至2006年9月之間,根據世界廣泛的自然基金(WWF),在婆羅洲雨林中發現了52種新的動植物。
不幸的是,雨林本身受到威脅。根據2005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的一份報告,印尼婆羅洲在1997年至2000年之間每年損失了超過121萬公頃的雨林。 (一公頃約2.5英畝。)非法伐木,森林火災和棕櫚油種植園的發展。
同時,根據同一份報告,受保護的野生動植物的非法貿易是印度尼西亞的十億歐元業務。猩猩特別珍貴:野生動植物貿易監測集團(Wildlife Trade Monitoring Group)交通的2003年調查發現,在短短一個月內,印尼官員沒收了潛在的野生動植物經銷商的30猩猩。
麥克羅尼亞和波利尼西亞
保護國際保護區被稱為“當前全球滅絕的震中”,這是南太平洋島嶼有4000多個南太平洋島嶼的弱勢群體受到當地人類活動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危險。
人類定居在2,000至3,000年前的這些島嶼上。根據1989年《考古科學雜誌》的評論,從那時起,成千上萬的鳥類已經滅絕了。狩獵和農業有助於將這些物種滅絕,但入侵物種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1992年Oryx雜誌的一項研究,最糟糕的罪犯之一是普通大鼠,它捕食鳥類和爬行動物。
當侵入性物種從內部破壞島嶼時,全球暖化威脅沒有。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的政府間小組,海平面上升的一米將淹沒超過4平方英里(10平方公里)的100平方英里(257平方公里)湯加湯加的湯加塔普島。從典型的熱帶風暴中湧出的海水將淹沒另外27平方公里。其他低窪島嶼面臨類似的命運。
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奇瓦瓦沙漠:天空島
由於島嶼的隔離,島嶼尤其容易受到威脅。在封閉的島環境中進化的物種可能無法適應其棲息地發生變化。
但是並非所有島嶼都被水包圍。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墨西哥的奇瓦瓦州,山峰到達了沙漠地板上方數千英尺。在這些“島”峰頂部的涼爽微氣候中,生物多樣性的口袋蓬勃發展。根據Sky Island Alliance的說法,美國一半的鳥類物種在這里居住在這裡。 104個哺乳動物也是如此,包括美洲虎,Ocelots和Javelinas。
人類侵占威脅著這些棲息地,但是全球變暖和乾旱可能是天空島的死亡之後。隨著溫度的升高,山坡變得越來越乾旱,將山峰居住在一個不斷變化的角落。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員托馬斯·斯威特南(Thomas Swetnam)在2007年對NPR表示,正常的干旱週期與氣候變化結合在一起,可能會通過產卵數十年的干旱加劇問題。
地中海盆地
地中海圍繞的海岸線已經與人類充滿了8000年。根據《保護國際保護國際保護區》(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的數據,認為人口稠密的地區是瀕臨滅絕的地方,但地中海的海岸是22,500種植物物種,是歐洲其他地區的四倍。一半在世界上沒有其他地方。
儘管旅遊業支持了該地區經濟的很大一部分,但海岸線的發展旨在引誘度假者威脅著當地的植物群。森林砍伐,火災和放牧摧毀了95%的地中海盆地的植被。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說法,該地區也是伊比利亞山線和地中海海豹的所在地,這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貓和密封物種。在野外只有大約500個和尚密封,只有150伊比利亞山脈。
熱帶安第斯山脈
這條山脈從玻利維亞到智利沿南美西海岸延伸。它是地球上只有百分之一的地球植物生命的六分之一的家。超過660種兩棲動物將熱帶安第斯山脈稱為家。 2004年,其中有450名被IUCN列為威脅。瀕臨滅絕的黃尾羊毛猴,曾經滅絕,在安第斯山脈潮濕的雲森林中漫遊,南美唯一的熊是眼鏡的熊。
安第斯山脈富有生物多樣性,但他們也擁有豐富的資源。根據《保護國際保護區》的數據,該地區已經發現了石油和天然氣,並且公司正在通過敏感地區建造道路和管道。水電大壩威脅河生態系統。儘管保護團體正在與當地農民合作,以促進成長的咖啡並結束清晰的砍伐,但由農業,尤其是咖啡種植園引起的森林砍伐使本地鳥類沒有棲息地。
南極洲
南極洲以其較高的寒冷沙漠而聞名,冬季溫度經常低至94華氏度(負70攝氏度)。但是看似貧瘠的大陸海岸線實際上充滿了海洋生物,包括企鵝,海鳥,海豹和鯨魚。即使是南極西部西部的韋德爾海中最黑暗的深度也是生命的寶庫:韋德爾海的一項調查,於2007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發現了700多種新物種,包括海蜘蛛,食肉海綿和章魚。
全球變暖和過度捕撈的雙重威脅威脅了南極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基金會委託的一份報告警告說,如果全球溫度升高3.6華氏度(2攝氏度2攝氏度),則在工業前平均值上方,南大洋的海冰可能會縮小10%至15%。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依賴冰的物種將失去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專家們已經警告說,南極食物鏈的蝦樣基礎過度捕撈可能威脅到整個生態系統。
管理磷蝦漁業是至關重要的。
北極
北極對於氣候變化為零。根據自然界發表的2010年4月的一項研究,那裡的溫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這可能是由於融化的海冰。
對於北極的大型哺乳動物來說,融化冰是壞消息。根據2004年北極氣候影響評估,如果北極海不再整個夏天,北極熊可能會滅絕2100。隨著變暖改變苔原上的植被,馴鹿和馴鹿可能會失去覓食區域。海平面的升起可能會摧毀一些遷徙鳥類的築巢區域的一半。
但是,北極變暖不僅對居住在那裡的生物有害。隨著反射性冰的融化,海面可能會吸收更多的太陽能,提高海洋溫度並開始反饋環,使剩餘的冰更快地融化。海洋鹽度的變化可能會破壞洋流。多年凍土融化可能會將碳釋放到大氣中,從而形成另一個反饋迴路,使地球更加溫暖。換句話說,北極的變化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的結果。他們也可以引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