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7%的失業率時代,沒有人需要告訴您失業對您的銀行帳戶不利。但是失業也破壞了不太明顯的幸福感:心理健康。
一項新的蓋洛普民意調查發現,大多數失業者和失業者都將自己描述為“掙扎”。他們也比受僱的人更有可能報告抑鬱和悲傷和憂慮的感覺。
北德克薩斯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公共衛生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共衛生教授哈維·布倫納(Harvey Brenner)說,這種心理動盪並不奇怪。心理健康。
他說:“這一發現非常非常一致,即更高的失業與嚴重的精神障礙和抑鬱症的發病率更高有關。”
失業和悲傷齊頭並進
蓋洛普詢問了40,000名成年美國人就業地位,情感和活動。全職工作或與兼職時間表工作的人被視為“受僱”,而那些兼職但想要全職工作的人以及那些根本不工作但想被標記為“就業不足”的人。
負面情緒在就業不足的情況下更為普遍,其中46%的人報告了憂慮的感覺,其中27%的人表現出悲傷。對於受僱人數,這些數字分別為29%和13%。
此外,有21%的就業不足的人說,醫療專業人員告訴他們抑鬱症,這是受僱人數的12%。
失業者的快照
民意調查代表了時間的快照,不能用來確定就業不足會導致抑鬱症,還是沮喪的人更有可能失業。但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心理學與社會行為教授戴維·杜利(David Dooley)說,但是多年來遵循同一人的縱向研究表明,失業確實會減少心理健康。
杜利說:“我們的研究發現,工作狀況的不利變化確實會導致抑鬱症狀的增加。”他說,就業不足還會引起人們的悲傷報告。換句話說,在糟糕的時期,每個人的心情都會變得更糟。
年齡和教育等因素會影響人們應對的方式失業,杜利說。例如,他發現二十多歲的人們在失去工作後比二十多歲的人們更有可能濫用酒精。杜利說,這可能是因為年齡帶來了家庭義務和責任,例如房屋所有權,因此,年長的工人不太自由淹沒他們的悲傷。
大部分失業研究令人悲觀,包括威爾士大學的一項1998年的研究,發現在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失業者死於自殺的可能性是受僱的兩倍。本月發表在《法律醫學》雜誌上的研究發現,韓國自殺隨著失業而崛起,這一發現在許多工業化國家中得到了複製。失業也與缺乏預防性醫療保健,低出生體重和飲食不佳有關。
約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的布倫納(Brenner)說,也許失業的最大危險是,從長遠來看,它往往會使人們落後。
布倫納說:“在長期失業之後人們重返工作崗位的範圍內,他們傾向於失去工資,福利以及長期養老金等等。”他說,這種損失會導致社會經濟地位的滯後,這是整個國家死亡率的最有力的預測指標。
玻璃半完整的視角
杜利說,如果要找到任何一線希望,那是42%的就業不足的人告訴蓋洛普,他們正在“蓬勃發展”。 Dooley說,這比繁榮的受僱工人人數低19個百分點,但這表明失去工作並不意味著自動心理破壞。
他說,就業不足可以使人們有時間重新評估目標,變得更健康並與親人共度時光,並補充說,心理學家和政策制定者面臨的挑戰是促進這些積極的適應。
杜利說:“失業可能是一個混合的袋子。如果要擺脫的工作極其困難和不愉快,這可能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好事。” “有些人報告自己滿意的人也就不足為奇了。他們發現與增加時間有關的有用和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