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袋鼠的咬傷更像大熊貓,而不是現代袋鼠
澳洲(現已絕跡)的巨型袋鼠咬合力極強。美國阿肯色大學的雷克斯·米切爾在期刊中將這種古老野獸的高性能粉碎能力與今天的熊貓進行了比較。公共科學圖書館一號。
米切爾在一份報告中說:“這裡研究的已滅絕袋鼠的頭骨與當今袋鼠的頭骨在許多方面都與大熊貓的頭骨與其他熊的不同有所不同。”陳述。
“所以,從功能意義上講,這隻袋鼠奇怪的頭骨似乎不太像現代袋鼠的頭骨,而更像是大熊貓的頭骨。”
袋鼠下巴的生物力學很可能是對氣候的適應,如果乾旱或冰河期意味著它們首選的食物供應短缺,它們可以吃堅硬、品質差的植被。
短臉袋鼠行走(不是跳躍)40,000 多年前,它們就生活在澳大利亞各地,其中包括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袋鼠物種:巨齒鯊,其重量可能超過 180 公斤(400 磅),高度為 2 公尺(6.5 英尺)。今天的紅袋鼠數量僅略低於這個數字平均1.5米左右(5 英尺),儘管要花一些錢——例如,參見,– 可以達到2公尺或更長。與肌肉發達的前輩相比,它們也更輕盈、更健壯。
在這項研究中,米切爾使用電腦斷層掃描建立了一種名為「袋鼠」的巨型袋鼠的頭骨三維模型。西西摩斯泰努魯斯,然後他用它來進行咬合模擬。在模擬過程中,米切爾測量了下顎關節和咬合牙齒所產生的力,以及頭骨上的應力,並將結果與從無尾熊模型中收集的結果進行比較。
他發現頭骨的形狀提高了與咬合有關的生物力學運動的效率,使動物在咬合時能夠承受強大的力量,從而幫助牠吃掉灌木、樹木、樹枝和老樹葉等更堅韌的植被。這不太像今天袋鼠的食草習慣,而更像無尾熊(僅以尤加利為食)或大熊貓,以竹子為食。
米切爾說,在這些袋鼠和大熊貓的頭骨中發現的短臉、大牙齒和寬闊的咬合肌肉附著部位是趨同演化的一個例子。這些特徵很可能在兩者中演化出來,以利於相似的進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