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北部的切爾諾貝利核電廠廠址三十多年來一直被一個 1,000 平方英里(2,600 平方公里)的禁區包圍,將人們拒之門外。 1986年4月26日,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四號反應器因人為錯誤而熔化,向周圍景觀釋放大量放射性粒子和氣體 -放射性增加400倍對環境的影響比投放在廣島的原子彈還要嚴重。 禁區的設立是為了遏制放射性污染物,同時也保護該地區免受人類幹擾。
除了少數工業區外,大部分禁區與人類活動完全隔離,看起來幾乎正常。 在一些輻射水平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的地區,植物和動物大量回歸。
![](https://assets.iflscience.com/assets/articleNo/62842/iImg/54438/1646325877-file-20220301-25-2h9q0c.jpg)
我已經用了20多年 在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日本福島工作, 大部分重點關注輻射的影響。 在過去的幾天裡,我多次被問及俄羅斯軍隊為何通過這片原子荒地進入烏克蘭北部,以及該地區的軍事活動可能對環境造成什麼後果。而其他人則持懷疑態度的這種可能性。 外表可能具有欺騙性,至少在高放射性地區,鳥,哺乳動物和昆蟲人口規模和多樣性明顯低於禁區的「乾淨」地區。
為什麼要經由切爾諾貝利入侵?
事後看來,在切爾諾貝利禁區進行軍事行動的戰略利益似乎是顯而易見的。 這是一個廣闊的、無人居住的地區,由一條鋪好的高速公路直接連接到烏克蘭首都,沿途幾乎沒有障礙或人類開發。 切爾諾貝利地區毗鄰白俄羅斯,因此不會受到來自北方的烏克蘭軍隊的攻擊。 反應爐所在地的工業區實際上是一個大型停車場,適合停放入侵軍隊的數千輛車輛。
發電廠廠址亦設有主要電網交換網絡對於整個地區。 從這裡關掉基輔的燈是可能的,儘管發電廠本身自 2000 年以來就沒有發電過,當時切爾諾貝利四個反應器中的最後一個被關閉。 儘管基輔的電力需求也可能透過烏克蘭國家電網的其他節點提供,但對電力供應的這種控制可能具有戰略重要性。
考慮到烏克蘭或其他部隊不太可能冒著在一個含有超過 530 萬磅(240 萬公斤)的核燃料的地點發生戰鬥的風險,該反應爐場地可能會提供相當大的空襲保護。放射性乏核燃料。 這是高放射性物質核反應器在正常運作期間產生的。 核電廠的乏燃料池或乾桶儲存設施受到直接打擊,可能會比 1986 年最初的熔毀和爆炸向環境中釋放更多的放射性物質,造成全球性的環境災難。
切爾諾貝利當地的環境風險
切爾諾貝利禁區是地球上受放射性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反應爐場地周圍數千英畝的環境輻射劑量率超過了典型值背景水平數千倍。 在發電廠附近所謂的紅森林的部分地區,可以接收到危險輻射劑量在短短幾天的曝光時間裡。
切爾諾貝利地區的輻射監測站記錄了入侵對環境的第一個明顯影響。 烏克蘭切爾諾貝利生態中心在發生事故或森林火災時安裝的傳感器顯示,主要道路沿線和反應器設施附近的輻射水平急劇上升晚上9點以後2022 年 2 月 24 日。
由於輻射水平的上昇在反應爐建築物附近最為明顯,人們擔心安全殼結構已被損壞,儘管俄羅斯當局已否認了這種可能性。 感測器網路突然停止報道2 月 25 日早些時候,直到 2022 年 3 月 1 日才重新啟動,因此部隊調動對該地區造成的干擾的全面程度尚不清楚。
事實上,如果是車輛揚起的灰塵而不是任何安全殼設施的損壞導致了輻射讀數的上升,並且假設這種上升只持續了幾個小時,那麼不太可能引起長期關注,因為一旦軍隊通過,塵埃就會再次落定。
但俄羅斯士兵以及烏克蘭電廠工人被扣為人質,無疑吸入了一些飛揚的灰塵。 研究人員了解切爾諾貝利禁區內的污垢可能含有放射性核素包括銫137、鍶90、鈽的幾種同位素以及鈾和镅241。 即使在非常低的水平,它們也都是吸入有毒、致癌或兩者兼而有之。
可能影響更遠的地方
也許該地區更大的環境威脅源於如果森林火災點燃,儲存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放射性核素可能會釋放到大氣中。
最近,此類火災的頻率、規模和強度增加,可能是由於氣候變化,這些火災將放射性物質釋放回空氣中,並將他們分散到四面八方。森林火災的放射性塵埃很可能是切爾諾貝利事故現場對該地區下風向的人口以及該地區人口的最大威脅。禁區內的野生動物。
目前該地區擁有大量死樹以及可能成為火災燃料的碎片。 即使在沒有戰鬥的情況下,軍事活動——例如數千名士兵的過境、飲食、吸煙和生火取暖——也會增加森林火災的風險。
沒有“安全”水平當談到電離輻射時。 對生命的危害與接觸程度成正比。 如果持續的衝突升級並損壞切爾諾貝利或任何一個核電廠的輻射限制設施15座核反應爐在烏克蘭的其他四個地點,對環境的危害程度將是災難性的。很難預測放射性沉降物的影響對人來說,但是對動植物群的影響已被充分記錄。 長期暴露即使是相對較低的放射性核素也與野生動物的多種健康後果有關,包括基因突變,腫瘤,眼睛白內障,不孕和神經功能障礙,同時減少人口規模和生物多樣性在高污染地區。
![](https://assets.iflscience.com/assets/articleNo/62842/iImg/54439/1646326093-file-20220301-19-16g6lo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