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漫長的歷史見證了無數物種的誕生和消逝,但我們所知道的最著名的滅絕事件之一就是與恐龍有關的事件。這一事件在世界各地發生,並見證了大約 75% 的動物物種在一個非常狹窄的時間點(白堊紀和古近紀時期(約 6,600 萬年前)之間的邊界)內消失。
我們了解這一非凡事件的方式之一來自於所謂的白堊紀-古近紀(K-Pg)邊界,以前的白堊紀-第三紀(KT)邊界。這種地質特徵由在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岩石中發現的一層薄薄的沉積物組成。與它上面和下面的地層相比,它所包含的化石類型通常發生急劇的、幾乎是戲劇性的變化,從而可以識別它。
K-Pg 邊界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它富含,一種在地球上很少發現的元素,但在小行星或彗星中更為常見。這導致了小行星撞擊假說(也稱為小行星撞擊假說)的形成。阿爾瓦雷斯假說),這表明 K-Pg 滅絕事件是由某些外星物體撞擊地球引起的。這個想法最初是由物理學家 Luis Alvarez 於 1980 年提出的。他的兒子,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韋雷斯;和他們的同事在註意到這一層中銥含量很高後。
研究小組提出,銥在這一層的全球分佈只能用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並將其碎片散佈到整個地球來解釋。在此過程中,直接的破壞及其後續影響導致所有非鳥類恐龍、海洋爬行動物、菊石、翼龍以及許多植物和浮游生物的死亡。
阿爾瓦雷斯假說首次提出時曾引起爭議,但假說的發現1990年代給了它大力支持。該隕石坑位於墨西哥尤卡坦半島,被認為是由一顆小行星形成的,該小行星寬6 至9 英里(10 至15 公里),且運行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於在150 公里(93英里)處形成了一個隕石坑。
在一次雄心勃勃的鑽探探險隊成功地鑽入了撞擊坑,根據他們的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這顆小行星撞擊了可能最糟糕的地方。根據他們的研究,小行星蒸發了大量的硫從淺水區的礦物石膏中提取出來,並將其送入大氣層,在最初的爆炸之後,它延長了全球的冬季。
這就是 K-Pg 邊界如此重要的原因。它標誌著這一災難性事件發生的時間,爬行動物(恐龍)的時代結束,哺乳動物開始崛起。最終,在這次事件中倖存的物種進化並創造了我們今天所處的現代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