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深夜談判和多年的期待,來自 195 個國家的代表同意透過將升溫限制在「遠低於」2 攝氏度來遏制氣候變遷的最嚴重影響。協定巴黎郊區國際氣候高峰會的成果於 12 月 12 日獲得批准,旨在成為世界擺脫化石燃料習慣的路線圖,未來有可能實現更雄心勃勃的 1.5 度目標。
即使協議已達成,控制全球暖化仍面臨政治障礙和技術挑戰。 各國將不得不將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溫室氣體排放能源替換為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低排放能源。 連同尚未實現的從空氣中吸收溫室氣體的技術,這些變化旨在本世紀下半葉將淨碳排放量減少到零。 至2020年,各國將發布長期減排計畫。 每五年,各國都會重新評估其進展並調整其碳減排目標。
對於已開發國家來說,計畫是盡快扭轉碳排放的上升趨勢。 孟加拉、衣索比亞和盧安達等發展中國家在必須開始減少碳排放時有更多的空間。 他們還將獲得幫助:技術支援以及已開發國家到2020年提供的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
華盛頓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氣候政策專家詹妮弗·摩根表示:“這需要艱苦的努力、勇氣和勇氣,但各國最終團結一致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議,這標誌著氣候危機的轉折點。” DC “該協議既雄心勃勃,又受到最弱勢群體的聲音的推動。”
故事在圖表下方繼續
前進的道路
大多數未來二氧化碳排放情境(顯示四種)將使全球氣溫上升幾攝氏度。 巴黎氣候談判達成的一項協議旨在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控制在 2 度以下,這一目標需要碳儲存和捕獲策略來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2產量足以最終使淨碳排放量低於零。

過去應對氣候變遷的國際努力,例如 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和 2009 年的哥本哈根峰會,均告失敗。 但專家認為今年的巴黎會談更有希望。 這次,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碳排放國中國和美國都對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表現出了新的興趣。
協議達成之際,許多專家警告人類避免嚴重氣候影響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化石燃料燃燒等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吸熱溫室氣體的濃度急遽上升。 二氧化碳濃度已從 1880 年的約 280 ppm 上升到今年稍早的 400 ppm。 這種上升使地球年平均氣溫升高了約一度,陸地和北極變暖速度加快。
巴黎會談,更正式的名稱是 2015 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是為了回應溫室氣體持續增加將進一步提高地球恆溫器的警告而舉行的:照常氣候模擬預測到 2100 年氣溫將進一步升高幾度氣候變暖將加劇世界部分地區的乾旱(。SN:2015 年 3 月 7 日,第 14 頁 10),增強強風暴的強度(SN 線上:2015 年 5 月 29 日)並提高全球海平面,加劇沿海洪水並淹沒低窪島嶼(SN 線上:2013 年 9 月 27 日)。 五月,科學家也警告說,持續的氣候變遷將威脅六分之一的物種滅絕(SN 線上:2015 年 4 月 30 日)。
新提出的氣候計畫核心的兩度線有些武斷——科學家預計,一旦越過這個閾值,災難不會突然增加。 不過,賓州州立大學冰川學家理查艾利表示,隨著氣溫上升,氣候變遷的影響將迅速加劇。
艾利說:“每變暖一度,其成本都會比前一級更高。” 對於大多數地方來說,升溫一度很大程度上屬於地球氣候的自然變化範圍,但一旦升溫到兩度,“你就開始離開熟悉的領域了。”
巴黎氣候談判的許多代表支持一個更雄心勃勃的目標:將本世紀氣溫上升限制在 1.5 度。 馬爾地夫和馬紹爾群島等小島國認為,氣溫上升兩度就可能使海平面上升,足以將其國家的大片地區從地圖上抹去。 1.5度的目標也得到了蘇丹和安哥拉等非洲國家的支持,這些國家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加劇的乾旱和極端高溫的影響。 該協議邀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 2018 年撰寫一份特別報告,探討全球暖化比工業化前水準高 1.5 度的影響。
不過,中國代表反對 1.5 度的提議,認為這個目標可能無法實現。 在會談中,一些專家擔心中國會破壞任何減少全球碳排放的積極計劃的希望。 該國處境獨特,釋放了全球四分之一以上的碳排放量,同時也努力支持不斷增長和發展的經濟。
燃煤電廠和其他碳排放源嚴重污染了中國的空氣。 12月8日,北京政府發布全國首個污染紅色預警,關閉學校和工廠,導致北京陷入停頓。 該國最近開始大力投資風能、太陽能和核能等低排放能源,但該國「這樣做是出於健康原因,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成為優秀的全球公民,」麻省理工學院大氣科學家克里·伊曼紐爾說。
無論國家的動機為何,中國對低排放能源的大量投資已經產生了影響。 全球碳計畫12月7日報告稱,2015年全球碳足跡減少了約0.6%,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中國的努力(SN 線上:12/8/15)。 如果得到證實,全球排放量的減少將是經濟成長時期的首次。

其他國家也大力投資替代能源,但許多國家正在放棄核電。 伊曼紐爾和其他氣候科學家在 12 月 3 日的一篇專欄文章中指出,這是一個錯誤守護者報紙。 伊曼紐爾說,雖然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提供的能源碳足跡很小,但它們最終「碰壁了」。
有時,沒有足夠的陽光或風,需要備用能源。 伊曼紐爾表示,在全球範圍內,約 80% 的隨時可用能源由化石燃料提供,其中約 20% 來自核能。 「如果我們要實現這一氣候目標,我們不僅必須建造再生能源,而且還必須盡快建造核電廠,」伊曼紐爾說。 他預測,德國將尤其難以實現其排放目標,因為該國最近開始了所有核電廠的退役進程。
即使氣候協議已經到位,世界還沒有完全擺脫熱水。 各國都必須弄清楚如何減少碳排放,這可能對美國等國家構成挑戰。 該國是 1997 年《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國,但該協議陷入政治泥潭,從未獲得國會批准。 這一次,國會共和黨人已表示,他們將同樣透過拒絕提供資金來阻止新制定的氣候協議的實施。
「讓我非常明確地表明——本屆國會不會批准綠色氣候基金的一分錢撥款,」參議院環境與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席、俄克拉荷馬州美國參議員吉姆·英霍夫說。
世界資源研究所所長安德魯‧史蒂爾表示,儘管面臨政治和技術障礙,世界現在正走在一條更安全的道路上。 「從承諾轉變為行動將更加困難,需要更大的決心。 但至少在今天,我們可以放心一點,因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對我們的子孫後代來說將會更加強大、更加安全。
編者註:本文於 2015 年 12 月 23 日更新,以闡明未來淨二氧化碳水準如何變化的圖表2排放會影響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