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 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氣候世界末日情景可能會被降級。
阿拉斯加北部一個地點數十年的大氣測量表明,那裡迅速上升的氣溫並沒有顯著增加鄰近永久凍土覆蓋景觀的甲烷排放研究人員於 12 月 15 日在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秋季會議上報告。
一些科學家擔心北極暖化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甲烷(一種強效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研究合著者、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大氣科學家科爾姆·斯威尼說:“甲烷這個定時炸彈顯然還沒有顯現出來。”研究人員發現,二氧化碳(一種效力較弱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此期間確實增加。
二氧化碳2未參與這項研究的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遙感科學家 Franz Meyer 表示,上升「仍然很糟糕,只是沒有甲烷上升那麼糟糕」。不過,這些測量僅在一個地點進行,因此邁耶警告不要將結果應用於整個北極。 「這個位置可能不具有代表性,」他說。
在整個北極,永凍土層頂部 3 公尺的碳含量是二氧化碳的 2.5 倍2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透過人類活動釋放到大氣中。隨著北極迅速變暖,這些厚厚的凍土層將會融化,一些碳將被飢餓的微生物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2,研究表明,人工變暖的永久凍土。碳以甲烷的形式對地球氣候的影響比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更大2。 100年期間,一噸甲烷造成的暖化程度約為一噸二氧化碳的25倍2。
阿拉斯加最北端城市巴羅的一個研究站自 1986 年以來一直在監測北極空氣中的甲烷濃度和二氧化碳濃度2自 1973 年以來。在過去 29 年裡,巴羅的暖化速度是北極其他地區的兩倍多。斯威尼說,這種快速變暖“使北極的這個地區成為一個很好的小型孵化試驗,看看當我們讓所有東西升溫得更快時會發生什麼。”
巴羅的數據顯示,在一年的時間裡,從附近苔原來吹來的風中的甲烷濃度隨著溫度的變化而升降。不過,自 1986 年以來,季節性甲烷排放量大致上已保持穩定。但CO濃度2研究人員報告稱,自 1973 年以來,與附近北冰洋上空相比,來自苔原上空的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每年增加約百萬分之 0.02。
斯威尼提出,甲烷濃度沒有增加可能是由於永久凍土融化導致水逸出並使北極土壤乾燥所致。這種乾燥會限制產甲烷微生物的生產力,可能抵消暖化的影響。
馬薩諸塞州法爾茅斯伍茲霍爾研究中心的北極科學家蘇珊·納塔利表示,追蹤北極濕度對於預測該地區未來的甲烷排放量至關重要。量增加。 「我們將同時獲得二氧化碳和甲烷,」她說。 “這取決於地區是變得濕潤還是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