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抑製表面溫度上升
研究結果解釋了十年沒有暖化的原因
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為什麼全球地表溫度在1998 年至2008 年間違背了長達數十年的趨勢,並沒有繼續上升:亞洲排放污染的燃煤發電廠在排放變暖的溫室氣體的同時,同時將冷卻的硫顆粒輸送到氣氛。
在那十年裡——有時被引用為否認全球暖化的證據——這些亞洲排放量大多相互平衡,並削弱了與太陽和海洋溫度相關的自然冷卻循環的影響。
由波士頓大學羅伯特·考夫曼領導的科學家小組透過分析影響全球表面溫度的因素得出了這一結論,這些因素包括人為排放、11年太陽週期以及從變暖的厄爾尼諾氣候向變冷的拉尼娜氣候的轉變模式。 如果沒有人類的參與,根據拉尼娜現象和太陽輻射的減少,氣溫預計會下降。
在根據這些因素模擬了十年來的溫度變化後,研究人員確定了穩定溫度背後的確鑿證據:燃煤發電廠向大氣中排放的硫顆粒。 硫氣溶膠將光線反射回太空,抵銷溫室氣體造成的暖化效應。
「這看起來像是對影響近期全球氣溫變化的因素進行了非常可靠、仔細的統計分析,」賓州州立大學的氣候科學家 Michael E. Mann)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人類活動對氣候持續變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該研究於 7 月 5 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科學家報告稱,大部分溫室氣體來自中國,2002年至2007年間,中國的煤炭消耗量增加了一倍多,佔全球煤炭使用量成長的77%。 考夫曼說,同一時期,全球硫排放量增加了 26%。
從 1998 年到 2008 年,這些人類產生的排放實際上相互抵消了。
「人類對地球做了兩件事,」考夫曼說。 “他們通過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來加熱地球,並通過排放這些硫氣溶膠來冷卻地球。”
然而,將硫磺排放到空氣中並沒有什麼幫助。 除了引起呼吸系統問題外,硫氣溶膠與水蒸氣結合形成酸雨,危害生態系統並損壞建築物。 「你不會想透過增加空氣中的垃圾量來減少全球暖化的影響,」紐約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加文·施密特警告。
施密特說,研究人員在研究十年期間很好地整理了影響全球氣溫的因素。 他將全球暖化比喻為駕駛汽車:人類踩油門,但道路上的顛簸會改變汽車的速度。 在較短的時間尺度上,這些波動包括 11 年太陽週期和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等事件,這兩個事件都在這十年的早期達到高峰。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氣候科學家卡斯帕·阿曼(Caspar Ammann) 表示,由於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會影響氣候,因此調節人類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就顯得尤為重要。量減少時,「你會看到什麼?」短期內溫度會相對快速上升,因為你已經取消了煞車,」阿曼說。 考夫曼表示,中國已開始在燃煤設施中使用洗滌器來減少硫排放——類似於美國四十多年前通過《清潔空氣法案》後發生的情況。
亞特蘭大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朱迪思·柯里指出,洋流的年代際振盪至少與中國硫排放量增加一樣可以解釋所觀察到的氣溫上升停滯。
但考夫曼表示,當從分析中去除硫時,模型就會崩潰。 「只有硫氣溶膠可以解釋最近的模式,」他說。 “降低氣溶膠的重要性與數據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