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稱為Epassports或數字護照,生物識別護照與較舊類型的ID不同,因為它們具有嵌入式微芯片,該微芯片可容納用戶的個人信息,包括生物識別技術。
目前,在生物識別護照中保存的標準化信息與護照持有人的獨特生物識別技術有關,例如面部,指紋或虹膜數據。生物特徵數據的特定類型取決於發行文檔的國家。
馬來西亞是從1998年開始發行生物識別護照的第一個國家。 Epassports於2006年首次在美國推出,並於2007年8月成為國家標準。
國際民航組織概述了生物識別護照的文件和芯片特徵(國際民航組織) 在文檔9303。
生物識別護照如何工作?
在基本層面上,生物識別傳感器和掃描儀分析了每個個體所特有的物理特徵,例如虹膜和指紋中的模式。可以量化這些特徵的細節。例如,對於面部生物識別技術,人的眼睛,鼻子,嘴和耳朵之間的距離。
Epassport中的射頻標識(RFID)芯片存儲一個唯一的數字,該數字回到個人的生物識別數據。
然後,在申請護照時提供的數字照片以對個人在國家之間旅行時進行身份驗證時,該信息與生物識別和其他計算機系統相匹配。
從實際的角度來看RFID技術還允許海關和邊境保護官員在到達檢查攤位之前訪問旅行者的信息,從而加快標識過程。
在上下文中,有時在生物識別護照中的RFID芯片有時與安全問題有關,因為使用RFID掃描儀的惡意參與者可能會捕獲其信息。
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在生物識別護照中嵌入的RFID芯片不包括任何個人識別信息(PII)。
對於由參與司法管轄區發布的護照,芯片上存儲的數據通過ICAO經營的公共密鑰基礎設施(PKI)進行身份驗證。有83個司法管轄區參加了國際民航組織公鑰目錄截至2022年7月1日,還有數十個發行生物識別護照的國家。
取而代之的是,它只是存儲與已存儲在安全政府數據庫中的記錄相關聯的唯一數字。在護照照片頁面上的其他掃描儀,在底部的部分中,很容易閱讀傳記數據,例如姓名和出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