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從事數字化轉型計劃的高級顧問說,馬來西亞有雄心勃勃成為東南亞的數字樞紐,但該國還有一定的路要走。
恩斯特(Ernst)和年輕的SDN有限公司副諮詢領袖Shankar Kanabiran認為,馬來西亞在數字付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進步,但在數據交換和數字身份方面並沒有取得相同的進展。
數字ID和數據交換是國家規模數字公共基礎設施(DPI)的核心組成部分,馬來西亞正在從新加坡的Singpass,印度Aadhaar和Estonia的E-Es-居住計劃中拿出筆記,以改進其自己的DPI。同時,馬來西亞政府試圖通過2024年《網絡安全法》,《個人數據保護》(修訂)第2024號法案和綜合法案,試圖改善數據治理,安全和隱私。
到目前為止,吉隆坡已經推出了馬來西亞政府中央數據交流(MYGDX)和中央數據庫中心(PADU),以及MyDigital ID和Duitnow QR,以進行數字計劃。
卡納比蘭(Kanabiran)觀察到,諸如該國的duitnow QR平台之類的數字付款“相當成熟”,截至2022年,通過Duitnow完成了約12億個數字交易。
卡納比蘭告訴《星報》:“但是,在最近推出的mydigital ID上的數字身份方面,雖然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但仍處於早期階段。”
他補充說:“此外,關於數據交換,我們有MYGDX,可以使數據共享跨公共機構,但是數據范圍僅限於公民的行政數據。”
馬來西亞於去年年底引入的是對其數字倡議的寄予厚望,稱其“代表了政府將馬來西亞轉變為具有數字型和技術驅動的高收入國家的願望,以及數字經濟中的區域領導者”官方網站。
但是,採用似乎很慢。馬來西亞的國家數字識別系統(MyDigital ID)尚未達到700,000名註冊用戶(馬來西亞的總人口約為3400萬)。數字ID由Mimos管理,Pjbumi進行的登機。
但是MyDigital ID的首席解決方案官Mohamed Redzuan Abdullah對該系統的零錯誤接受率感到自豪,這意味著沒有人獲得不屬於他們的身份證書。但是,他承認虛假拒絕率約為14%。
Redzuan告訴Redzuan告訴22。
Redzuan表示,MyDigital ID正在與其技術合作夥伴Wise AI“緊密地”來解決這個問題,並說他有信心在明年之前可以將錯誤的拒絕率降低到“單位數字”。
普華永道馬來西亞數字信託和網絡安全負責人克拉倫斯·陳告訴星星新政策朝著正確的方向。他說:“除了技術之外,圍繞實施的治理框架是關鍵。” “新加坡,印度和愛沙尼亞等國家可能會利用不同的基礎設施和技術平台,但成功的關鍵因素是圍繞它們的治理框架。”
Chan補充說,強大的執法需要與此類結構相結合,並且由於各個政府機構在連接到平台時使用了“遺產以及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和應用程序”,因此在馬來西亞仍然存在整合挑戰,這可能會使系統容易受到網絡攻擊者的影響。
Shankar補充說,強烈的公共信任將是關鍵,並且如Star所述,需要在採用數字ID之前首先創建必要的基礎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