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正在成為生物識別和數位身分提供者最繁忙的行業之一,生物識別應用的新趨勢和挑戰每天都在出現。數位身分和臉部辨識正在成為機場和邊境營運的主要內容,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採用在邊境和海關檢查站。
本週,英國強制要求來自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 50 個國家的公民在進入 CTV 新聞之前獲得電子旅行授權 (ETA)說該措施於 1 月 8 日生效,並將於 4 月擴大到覆蓋來自歐盟的旅客。
SSI 結合了可驗證的憑證和錢包,可以“去任何地方”
在安全、無縫旅行體驗新時代的支援概念和工具中,討論最多的之一是(SSI)。身分管理的去中心化模型承諾個人對其資料的完全控制。它是一個概念框架而不是一項具體技術;根據 SSI入口在維基百科上,它總結了“去中心化身份模型的所有組成部分:數位錢包、數位憑證和數位連接。”
在一次演講中小組討論在最近舉行的 Phocuswright 會議上,Shane O'Flaherty,全球旅遊和酒店總監,將自我主權 ID 與軟體介面進行比較。 「如果我擁有自己的數據,本質上你就成為了你自己的 API,它可以允許人們進入你的世界並與他們交換訊息,」O'Flaherty 說。
拋開概念不談,可重複使用的數位旅行憑證旨在實現順暢、無縫的旅行體驗,連接航空旅行、邊境安全和住宿。小組成員 Vikas Bhola,阿姆斯特丹旅遊新創公司首席執行官,提供了一個真實世界的例子,該公司與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成田機場和香港機場合作,“兩名乘客從香港飛往東京,沒有任何實際文件檢查”使用生物識別技術,。
博拉表示建立數位旅行憑證(或)標準是可信生態系統的關鍵,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透過生物辨識技術驗證的憑證「可以去任何地方」。他指出,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對於如何使用這些數位身分有著非常嚴格的標準。”隨著標準和互通性奠定了更深層的信任基礎,只要生態系統保持開放和透明,數位憑證的用例將在整個旅行旅程中不斷增長。
「我們在旅遊業等待互聯旅程已經很久了,」O'Flaherty 說。 「但這並沒有發生,因為甚至不一起分享資訊。所以,你知道,翻轉模型:我們作為消費者擁有控制權,然後理論上我們可以創造這種互聯的旅程。
緩解海陸空出行痛點
雖然 SSI 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指紋可以帶您從預訂航班一直到酒店入住的世界,但目前的應用程式往往側重於減輕乘客處理中的痛點。
佛羅裡達州棕櫚灘港為郵輪旅客部署的臉部辨識技術取得了“驚人的成果”簡短的在郵輪蜂巢。據報道,該港口在臉部辨識技術全面生效當天創下了紀錄,上午 10 點前接待了 1,400 多名遊輪乘客
在國際上,哥斯達黎加、泰國和台灣的旅遊中心增加了用於移民和海關處理的生物識別選項。蒂科時報報告聖荷西胡安聖瑪麗亞國際機場將於 2025 年 7 月開始安裝電子出入境大門。
目標是增加容量並「實現移民控制區的現代化,處理時間為 10 秒至最多 15 秒」。
根據《曼谷郵報》報道,泰國機場正在改善生物特徵辨識系統在國內六大國際機場實施,以更好地支援各種身分證。
在台灣,國家移民管理局 (NIA) 宣布更新 e-Gate 資格標準,並即將擴大其 e-Gate 系統。一份新聞稿稱:“從2025年1月1日開始,申請使用e-Gate的最低年齡將從12歲降低到10歲,身高要求將從140厘米降低到120厘米。”
2024 年 12 月下旬,台灣桃園國際機場安裝了 49 個新電子登機口,並計劃於 2025 年在高雄、松山和台中機場安裝另外 27 個電子登機口。
文章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