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大的小米產品系列中,我要求耳機是為了競爭而設計的具有主動降噪功能的 AirPods 4。這確實是 Buds 5 的使命,但售價僅為 Apple 型號的一半(100 歐元)。然而,有兩個特徵是相似的:它們的耳塞式經典外形(這將使那些對入耳式耳機過敏的人滿意),以及儘管採用半開放式格式,但仍具有主動降噪系統。
無論如何,該設計與美國競爭對手有很大不同。我們在這裡更喜歡華麗而不是極簡主義,尤其是我們的測試副本的鈦灰色(它們也有石墨黑和陶瓷白可供選擇)。外殼的蓋子由光面塑膠製成,下部較為霧面。在鉸鏈背面,一個非常謹慎的標誌暴露了與哈曼在音頻部分的合作。
耳機在耳機桿外側的光澤和機身其餘部分的霧面塗層之間重複這種交替。在其內部,一個相當吸引人的穿孔錶冠隱藏了接近感應器,當耳機從耳朵上取下時,該感應器可用於暫停播放。儘管價格非常實惠,但表面處理並沒有掉以輕心,表面處理無可挑剔,並且外殼的鉸鏈不會出現任何令人討厭的間隙。
超輕且非常舒適
盒子(36 克)和耳機(每個 4.2 克)一樣非常輕。由於充電盒尺寸較小(53.9 毫米 × 53.2 毫米 × 24.5 毫米),整個設備可以輕鬆放入口袋中,而不會妨礙。如果後者不防水,則耳機經過 IP 54 認證(防塵、防濺水)。然而,在體育鍛煉時佩戴它們可能存在風險。根據耳朵的形狀,它們或多或少固定到位,因此可能會脫落。最好在開始強化跑步之前先嘗試一下。然而,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他們的舒適度。我們可以穿著它們一整天而不會感到尷尬。
藍牙配對(5.4 與 LE Audio)很容易,但無法受益於與 Google 或 Microsoft 的快速系統的任何相容性。因此,您必須按住外殼下方的按鈕才能偵測到它。然後,Buds 5 可在小米耳塞應用程式(iOS 和 Android)中進行設定。提供了一些選項:噪音消除等級強度的調整、控製手勢配置、音訊效果(沉浸式聲音、手動十頻段均衡器)、入耳檢測和多點連接。清單有限,但要點都在那裡。
「沉浸式聲音」笑話
該應用程式還整合了“錄音”部分。它允許您從耳機麥克風觸發錄音並存取檔案。甚至可以透過將功能配置為手勢來錄製,例如雙擊耳機桿。它既實用又具有侵入性,因為它允許任何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記錄。因此,透過捏住桿一次、兩次、三次或長時間按下桿來發出命令。遺憾的是,音量也是透過壓力調節的,而不是在閥桿上滑動手指來調節的。
沉浸式聲音可能會立即被遺忘,因為它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感覺就像只是添加了高通濾波器和混響效果。這裡不尋求空間化(這在經典立體聲中要好得多)。當我們第一次使用耳機時,這個非常糟糕的過程被預設啟動。然後,我們幾乎將 Buds 5 永久地放在盒子裡,再也沒有碰過它們,直到意識到這一點並立即停用該選項。
非常現場感的低音
幸運的是,音訊再現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必須說的是,對於 11 毫米雙磁體換能器,我們仍然期望低音多一點。 Buds 5 在這一點上做得相當不錯,顯然在這類耳機的能力範圍之內。不入耳式,很難提高耳道內的聲壓。因此,低音的強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耳機在耳朵中的位置。高音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另一方面,對音量增加的支援要少得多,在這些高頻上會聽到很多失真。
如果能更好地突出中音,效果會更好,聲音顯然缺乏實體感,看起來非常平淡。與著名音響品牌 Harman 合作開發的 AudioEFX 軟體系統並沒有太大變化:Buds 5 的音訊品質對於這個價格和這個外形尺寸來說是正確的,但沒有創造奇蹟。可以說,在這種性能層面上,aptX Lossless 編解碼器的整合更多的是一種行銷噱頭,而不是真正的功能。
自治標誌著時間
降噪效果也並不驚人。它會稍微降低連續噪音(汽車引擎噪音、交通噪音等),但肯定不會像此過程在入耳式耳機上那樣產生某種靜音泡沫。另一方面,在使用免持套件時,三重整合麥克風可以更有效地捕捉語音。即使在繁忙的街道等吵雜的環境中,我們也能保持清晰的語言。
35 mAh 電池的續航力相當有限,因為我們在關閉耳機之前僅啟動了 3 小時 25 分鐘的 ANC 操作,與製造商承諾的 6 小時 30 分鐘相去甚遠。由於外殼和 480 mAh 電池,我們可以為它們充電六次多一點,這讓我們感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