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球性的现在正是反思我们人类错在哪里的好时机。一项及时的新研究表明,人类对全世界动物种群的影响是人畜共患疾病传播的直接因素。
研究发现,我们通过狩猎、贸易、栖息地退化和城市化对自然世界的持续开发已经改变了哺乳动物的数量,并导致动物传染病的增加,并可能蔓延到人类。
这一切都与接近有关,随着人类社会继续侵占自然世界,与野生动物接触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风险溢出。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流行病学家克里斯蒂娜·约翰逊表示:“随着自然栖息地的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变得更加密切。野生动物也会改变其分布,以适应人类活动和自然景观的改变。”告诉新闻周刊。
“这加速了野生动物疾病的出现,使我们面临流行病的风险。”
现在世界已经非常清楚这一现实。上个世纪,来自野生动物的传染病日益猖獗,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将截至 2013 年发布的有关野生和驯化哺乳动物的数据与作者展示了可以传播给人类的人畜共患病毒,哪些相互作用使我们面临最大的风险。
最终,三组动物感染病毒的风险最大。毫不奇怪,家畜(如牲畜)与人类主人共享的病毒数量最多,是野生动物的八倍。
在这些野生动物中,与人类共享病毒最多的动物是那些数量增加并适应人类主导环境的动物,例如蝙蝠、啮齿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话虽如此,即使是受到栖息地丧失或过度开发威胁的挣扎物种,预计其携带的人畜共患病毒数量也是因其他原因而减少的物种的两倍。简而言之,当人类存在时,病毒溢出的风险似乎更大。而且,我们很可能低估了这种情况发生的真正危险。
“虽然我们揭示了在这项研究期间报告的人畜共患病毒的模式,但我们怀疑病原体的溢出常常被忽视,只有一部分溢出事件在随后可检测到的人群中扩大到爆发,”作者写。
截至 2019 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非驯化哺乳动物物种受到威胁,根据 ICUN 红色名录。虽然城市化和人类活动确实减少了地球上动物的多样性,但有些物种却变得极其丰富,而这些物种通常能够很好地适应人类行为,比如老鼠。
“我们需要真正关注我们如何与野生动物互动以及将人类和野生动物聚集在一起的活动,”说约翰逊.
“我们显然不希望出现如此规模的流行病。我们需要找到与野生动物安全共存的方法,因为它们不缺少病毒可以给我们。”
该研究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生物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