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肺”正在燃烧。
随着数以千计的大火席卷亚马逊雨林,热带植被、树木和它们所栖息的动物正在被夷为平地。 自 8 月 15 日以来,巴西各地又发生了 9,500 多起新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亚马逊流域。
今年迄今为止,科学家已记录了超过74,000 起火灾在巴西。 这几乎是 2018 年约 40,000 起火灾总数的两倍。 这一激增标志着 2018 年同期野火数量增加了 83%,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报告。 巴西最大的州亚马逊州周一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019 年已经是研究人员自 2013 年开始追踪以来观察到的火灾数量最多的一年,而且距离发生火灾还有四个月的时间。
8 月 12 日燃烧的雨林的卫星图像。(NOAA)
“天空突然变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雨林,亚马逊在控制地球二氧化碳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植物和树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氧气释放回空气中。
这就是为什么占地 210 万平方英里的亚马逊,通常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产生了地球大气中 20% 的氧气。
通常,亚马逊干季从 7 月持续到 10 月,并在 9 月下旬达到高峰。 一年中剩余时间的潮湿天气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他时间发生火灾的风险。
但在旱季,火灾可能是由自然资源引起的,例如罢工。 农民和伐木者还故意放火焚烧雨林清理亚马逊河的大片地区用于工业或农业用途。
亚马逊地区的大火现在对巴西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大火产生的烟雾从亚马逊州蔓延到附近的帕拉州和马托格罗索州,甚至遮蔽了2,000多英里(3,200公里)外的圣保罗市的阳光。
🌎向世界发出一点警报:今天圣保罗的天空突然变暗,气象学家认为这是来自“数千”公里外朗多尼亚或巴拉圭的大火所产生的烟雾。 想象一下需要燃烧多少才能产生那么多烟雾(!)。 求救🌎pic.twitter.com/P1DrCzQO6x
— 香农·西姆斯 (@shannongsims)2019 年 8 月 20 日
周一,圣保罗民众在社交媒体上报道称,当地时间下午 3 点至 4 点期间天空已经变暗。
亚马逊雨林已经着火了数周,情况非常糟糕,几英里外的阳光都被遮住了https://t.co/oDjcECJVgp
— 罗伯特·马奎尔 (@RobertMaguire_)2019 年 8 月 20 日
总的来说,火灾造成了一层烟估计是120万平方英里宽的。 这张来自欧盟哥白尼卫星的图像显示,烟雾像刀子一样从北向南穿过巴西。
— 世界气象组织 (@WMO)2019 年 8 月 20 日
“点燃亚马逊”
本周的火灾发生在世界最大雨林又一个令人担忧的里程碑之后。 七月创下了亚马逊地区有史以来单月森林砍伐最多的新纪录,守护者报道。
亚马逊河面积缩小了 519 平方英里(1,345 平方公里)。 这是东京面积的两倍多。
数据来自巴西卫星表明上个月每分钟就有大约三个足球场大小的亚马逊树木倒下。 7 月份森林砍伐总面积为上涨 39%从去年同月开始。
森林砍伐与亚马逊地区的火灾直接相关,因为农民有时会纵火焚烧森林,为牲畜牧场和农田腾出空间。 这些有目的的烧伤可能会失控。
巴西控制着亚马逊雨林的大部分。 然而,巴西总统雅伊尔·博尔索纳罗表示,保护雨林是不是他的首要任务之一。 博尔索纳罗支持亚马逊高速公路和水力发电大坝等开发项目。
他的政府还减少了对非法采伐木材的没收。 2018 年(上届政府执政期间),查获了 883,000 立方英尺的非法木材。 截至5月15日,博尔索纳罗政府机构仅没收了1,410立方英尺,太平洋标准报道。
更重要的是,在一月至五月期间,博尔索纳罗政府降低了罚款数额非法砍伐森林和采矿(比 2018 年同期下降 34%)并减少了对雨林非法活动的监控。
周二,当路透社记者询问当博尔索纳罗谈到巴西失控火灾的创纪录发生率时,他指出,每年的这个时候,农民都会故意用火来清理土地,这种季节性周期被称为“queimada”。
“我曾经被称为电锯船长。现在我是尼禄,点燃了亚马逊,”博尔索纳罗说。 “但现在是 queimada 的季节。”
8 月 20 日,部分雨林被伐木者和农民烧毁。(路透社/Bruno Kelly)
温暖、干燥的环境使火焰更容易蔓延
气候变暖是因为可能会使旱季期间发生的大火变得比平时更大。 全球变暖还增加了世界各地发生野火的可能性和频率。
总体而言,今年有望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一年,根据气候中心。 去年是第四个最热的年份,2016年(最热)、2015年、2017年之后。
北半球炎热干燥的气候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变暖的结果。 这是因为变暖导致冬季积雪提前融化,而更热的空气会吸走树木和土壤中的水分。 降雨量减少也导致森林干涸,容易发生火灾。
总之,这为巴西和世界其他地方的野火创造了理想的条件。
截至今日,部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和阿拉斯加州也在燃烧,同时超过西伯利亚 1350 万英亩也都在燃烧。
本文最初发表于商业内幕。
更多来自商业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