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大多數人幾乎沒有註意到我們的智齒長出來了,但在中學和大學之間的某個時刻,許多生活在美國或澳洲的人被告知我們需要把它們拔掉。
根據牙齒是否受影響(即牙齒被困在牙齦線下),手術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縫線以及一兩週的臥床休息和布丁治療。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這可能是進入成年期的一個相當殘酷的過程。
但越來越多的專家人們開始質疑這些手術中的大多數是否有必要。 還有一個不斷成長的研究機構顯示我們可能無緣無故地讓人們面臨昂貴的拔牙風險。
需要明確的是,並非所有智齒拔除都是不必要的。 智齒可能會受到感染,導致蛀牙或囊腫,損壞鄰近的牙齒,如果留在人們的下顎中,還會引起巨大的疼痛。
在這些病例中,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對於患者來說,拔除這些「第三磨牙」(智齒的官方名稱)要好得多。
但研究人員開始質疑其他情況──智齒受影響但其他方面健康的情況,或根本沒有任何症狀的情況。
早在 1998 年,英國就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放棄了常規拔除智齒的做法。在約克大學學習結論是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它。
同年,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表示,對於沒有第三臼齒相關疾病的患者,刪除是「不建議」的。
儘管如此,在包括美國和澳洲在內的許多國家,常規智齒拔除仍然是標準程序。 給出的理由是,留下智齒只是推遲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因為智齒患者以後會面臨感染或併發症。
基於這個邏輯,2011年,1000萬顆智齒2015 年的一項研究估計,七次澳洲因拔除阻生智齒而住院的人數多於英國。
但新的研究顯示這可能有點矯枉過正。
“每個人都有患闌尾炎的風險,但你會把每個人的闌尾都切除嗎?” Greg J. Huang,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正畸科主席告訴羅尼·卡林·拉賓 (Rony Carin Rabin)紐約時報。
“我不反對拔除智齒,但你應該進行評估並有充分的臨床理由。”
那麼研究怎麼說呢? 支持「以防萬一」拔掉智齒的最新證據來自2014年回顧該研究調查了七篇論文,研究了年輕人留智齒時發生的情況。做過導致以後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增加,但這還不是全部。
“審查得出的結論是,隨著受試者年齡的增長,必須接受切除的風險似乎會增加,”羅布威爾 (Rob Wile) 為 Fusion 解釋。
「但至少[評論]中的一項研究沒有得出這樣的結論。相反,英國研究研究發現,83.13% 的患者在一年的研究期間沒有任何症狀地存活下來,只有 5% 的患者需要拔牙。
拉賓在紐約時報還注意到儘管有幾項研究將保留智齒與持續存在的問題聯繫起來,但「似乎沒有一項隨機研究- 科學證明的黃金標準 - 比較已接受和未接受預防性智齒拔除的類似患者。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可靠研究顯示相反的情況——大量拔除智齒是沒有必要的。
2011 年對希臘 6,000 多名拔掉智齒的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只有 2.8% 的牙齒有囊腫或腫瘤。
1988 年一項經常被引用的研究表明,只有1,756 名中年人中的 12%那些沒有拔除阻生智齒的人會出現併發症。
更糟的是,2008 年,美國公共衛生協會 (APHA) 駁回了許多通常提出的拔除智齒的論點,例如鄰牙受損或智齒含有可能導致牙周病的細菌。
“少數關於長期保留阻生牙齒的研究表明,受到傷害的風險很小,”協會總結。
APHA 還批准了一項政策那一年,人們表示擔心留下智齒並不能證明手術的風險是合理的──手術的風險並不小。 除了相關的麻醉風險外,手術還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味覺喪失,有時甚至導致死亡。
知道了這一切,為什麼牙醫還是建議這麼多人拔智齒呢? 這一切都歸結為不確定性。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細胞生物學家朱莉婭·鮑納(Julia Boughner) 一直在關注這項研究,她說:「問題在於,臨床醫生仍然沒有所有可用的工具和數據,無法讓他們適應靜坐等待的方法。告訴融合。
那麼,如果牙醫建議您拔掉智齒,該怎麼辦?拉賓推薦試著了解您的情況是否真的值得冒手術風險,以及您是否可以先採取侵入性較小的治療方法。
換句話說,在接受手術之前獲得第二或第三意見肯定不會有什麼壞處。
但什麼時候值得冒險呢?
「常規拔牙的批評者普遍認為,復發性牙齦感染或冠周炎、無法修復的蛀牙、膿腫、囊腫、腫瘤、附近牙齒和骨骼的損傷或其他病理狀況都證明該手術是合理的,」拉賓寫道。
無論您做出什麼決定,最重要的是確保定期去看牙醫進行檢查和清潔,因為牙齒健康不容忽視。 尤其是對於人生剛開始的年輕人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