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撒哈拉沙漠掃過的灰塵為海洋食物鏈底層的生命提供了關鍵的營養物質。如果沒有鐵在這片礦物雲中廣泛傳播,海洋浮游植物將難以繁殖。
根據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灰塵在大氣中高空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的距離越遠,其中的鐵就越能轉化為更容易被下面的生物圈獲取的形式。
“運輸的鐵似乎刺激了生物過程,就像鐵施肥影響海洋和大陸上的生命一樣,”說生物地球化學家蒂莫西·里昂斯。 “這項研究是一個概念驗證,證實鐵結合塵埃可以對遠離其來源的生命產生重大影響。”
來自北非的貧瘠沙漠灰塵是地球上空氣顆粒物的最大來源。風向四處變換8億噸每年它都會向西移動,一路到達美洲,攜帶著從沙漠暴露的表面沖刷出來的鐵同位素。
這種金屬在將大氣中的碳轉化為有機分子的生化途徑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儘管鐵對生命至關重要,但它的可用性卻很有限,這意味著這種營養物質的分佈決定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大部分區域。
並非所有形式的鐵都易於生物體利用。大氣條件可能會對最終沉積在海洋表面的鐵菜單產生很大影響。
“到達亞馬遜河流域和巴哈馬等地區的灰塵可能含有特別易溶且可供生命利用的鐵,這要歸功於距北非的遙遠距離,因此更長時間地暴露在大氣化學過程中,”解釋里昂。
生物地球化學家布里奇特·肯利(Bridget Kenlee)及其同事透過分析海底的鑽孔岩心發現了這一點。他們發現,雖然總灰塵量隨著運輸距離的增加而減少,但溶解在水中的生物可用鐵的量實際上隨著距離的增加而增加。
「這種關係表明,大氣中的化學過程將生物反應性較低的鐵轉化為更容易獲得的形式,」說歐文斯。
憑藉其大量的生物活性鐵,灰塵為其起源數千英里的巨大食物鏈提供了燃料,為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和植物提供了施肥。一直到亞馬遜。這兩個系統產生了我們呼吸的大部分氧氣。
先前的研究表明,生物活性鐵的這些模式與生物活性增加的區域相符。這包括表面上更多的微生物活動加勒比海珊瑚礁和亞馬遜地區的施肥。
歷時七年的研究研究發現,平均 2,800 萬噸北非沙塵也為亞馬遜河流域提供了約 22,000 噸肥料磷。
其他研究同樣發現的來自亞洲的塵埃幾千年來一直為夏威夷的雨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撒哈拉塵埃雲會造成問題同樣,就像引發人類過敏一樣。他們甚至有權力。
儘管這片高地土壤的起源貧瘠,並且可能造成任何問題,撒哈拉沙漠的穀物卻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重要的燃料,這提供了另一個例子,說明我們星球的物理過程與稱之為家園的生命是如何難以置信地相互關聯。
這項研究發表於海洋科學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