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大型長期研究表明,我們目前用來描述性取向的詞彙嚴重不足,「同性戀」、「異性戀」和「雙性戀」等標籤遠低於複雜的現實。
研究結果表明,性認同和吸引力遠非一種固定的偏好,而是在人的一生中經歷廣泛且往往微妙的變化,從青春期過後一直持續到成年期,女性表現出的流動性略高於男性。
“性取向涉及生活的許多方面,例如我們對誰感興趣、與誰發生性關係以及我們如何自我認同,”解釋主要作者 Christine Kaestle 是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發展健康科學家。
“直到最近,研究人員傾向於只關注其中一個方面或維度來對人們進行測量和分類。然而,這可能過於簡單化了情況。”
凱斯特爾的研究的不同之處在於,它考慮了性的所有維度,而不僅僅是一種情況。 她的研究利用對美國學生進行的全國調查數據,追蹤了 6,000 多名 16 至 32 歲學生的性別認同、性行為和浪漫經歷。
在這些年的四個不同時間點,參與者被問及他們的浪漫吸引力、他們最近的性關係,以及他們是否自我認同為「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
梳理結果後,凱斯特爾很快就意識到這三個字需要陪伴。 研究發現,男性和女性參與者的性取向都是不穩定的,不僅在十幾歲的時候,而且一直到二十多歲。
對於男性參與者,凱斯特爾確定了四類取向,包括「異性戀」、「大部分是異性戀或雙性戀」、「新興同性戀」和「最少的性表達」; 對於女性參與者,她確定了五種:「異性戀」、「大部分是異性戀、不連續」、「新興雙性戀」、「新興女同性戀」和「最少的性表達」。
女性不僅更難以確定和分類,而且在這些群體中也表現出更大的流動性,在光譜中間佔據了更多空間。
例如,屬於「大多數異性戀」類別的女性在 20 歲出頭時對兩性都有吸引力,但到了 20 多歲時,幾乎所有人都只對男性感興趣。
相較之下,男性參與者往往更傾向於極端,要么是“異性戀”,要么是“新興同性戀”。 然而,儘管女性更有可能探索整個譜系,但與同齡女性相比,那些在青少年時期被認定為異性戀的男性對兩性都感興趣的可能性是同齡女性的兩倍多。
“在新興群體中,那些在青少年時期發生性關係的人大多是從其他性伴侶開始的,並且許多人報告說在青少年時期就受到了其他性伴侶的吸引。”解釋凱斯特爾。
「然後,他們在1920 年代初期在連續體中的相鄰類別中逐漸發展和進步,最終達到20 年代後期,幾乎所有新興雙性戀女性都報告有雙性吸引力,幾乎所有新興同性戀男性都報告只有男性吸引力,幾乎所有新晉女同性戀者都表示,只有女性才具有吸引力。
凱斯特認為,這可能是因為人類二十歲出頭是一個更獨立的時期,此時人們開始接受、探索、質疑和承認同性吸引力,而他們的偏好不會被長期伴侶所掩蓋。
「與此同時,」凱斯特爾解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在成年後建立長期忠誠的關係,這可能會導致更少的與長期伴侶的性別不匹配的身份和吸引力被表達,從而導致一種雙重隱形。
正是這樣的微妙之處使得性傾向的研究變得如此困難。 我們目前使用的寬泛標籤通常意味著 LGBT 群體中的人們被混為一談,而有些人則被我們定義不明確的參數所遺漏。
找出一種方法來準確定義特定的性少數群體是一項可能不可能的挑戰,但這也是健康研究中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今天,LGBT 個體面臨著巨大的差距他們的存在完全隱藏在國家人口普查中。 該群體中的人不僅患有精神疾病、藥物濫用和自殺的比例異常高,而且不太可能接受常規和可靠的醫療保健,包括癌症篩檢和性傳染感染檢查。
部分問題在於,健康專家僅根據某一特定時間點的行為來定義性取向,從而進行人口估計和比較。 新的研究顯示這些策略是多麼的排他性。
「我們將始終努力將性取向強加於人,」凱斯特爾承認。
“因為性取向隨著時間的推移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生活經歷,所以類別總是讓人感覺不自然和靜態。”
然而,目標不應該是完美的。 相反,我們需要專注於進行細緻入微、以人為本、多維、縱向的研究,涵蓋盡可能多的性少數族群。
這項研究發表在性研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