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全世界都為之興奮不已。 KIC 8462852,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博雅健之星”或“「恆星,被發現以一種不尋常的方式變暗。
當行星繞著恆星運行時,它會阻擋一定程度的光線,導致從我們在地球上的角度來看,恆星變暗。然而,當我們觀察博雅健的星星時,我們發現它正在下降。這引發了人們的瘋狂猜測,認為我們可能發現了一個「戴森球」——一種由先進的外星文明圍繞恆星建造的理論上的巨型結構,以利用其能量。
當然,這個解釋最終被證明是灰塵。但在一篇尚未經過同行評審的新預印本論文中,天文學家提出戴森球可能不是先進文明的最佳想法,並繼續提出了一個更可行的替代方案:用可怕的雷射光束移動行星。
團隊解釋說,當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戴森球時,我們並不知道潛在的可能性甚至在我們自己的銀河系內也有很多行星。
他們在論文中寫道:“有瞭如此豐富的行星,就沒有必要摧毀整個行星系統來形成一個球體。” 「此外,僅僅建造一個8-20厘米[3-9英寸]厚的外殼就需要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所有岩石材料,從而摧毀任何可能的生命,這違反了行星保護原則——聯合國管理保護太陽系的政策。
相反,他們研究了將行星移入不同軌道所需的能量。這個想法是,一個尋求更多資源的先進文明,或是移動到太陽系的宜居帶(HZ),可以隨意改變整個行星。
“這些轉變可以使用高功率定向雷射以恆定的低推力加速度進行,從而導致從一個軌道到另一個軌道的逐漸螺旋轉移。”
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為我們帶來其他行星的資源,甚至可以將火星移至宜居帶,也許可以融化冰蓋並將水輸送到大氣中以幫助地球化。團隊計算出,與建造戴森球相比,它需要的能源和資源要少得多。
更令人興奮的是,對於像我們這樣還沒有準備好與行星打斯諾克的物種來說,如果外星人已經這樣做了,那就給了我們一些值得尋找的東西。研究小組發現,利用我們目前的技術,可以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檢測到這些雷射。如果這些文明是()試圖躲避宇宙。
研究小組寫道:「如果先進文明能夠使用雷射移動行星,那麼他們很可能擁有這樣做的技術能力,而不會留下任何可檢測到的痕跡。他們可能已經開發了不會產生任何可檢測到的排放的推進方法。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先進文明已經將行星移入了他們的HZ?如果一個先進的物種已經移動了一顆行星,那麼我們會在HZ看到太多的行星。”
觀察宜居區內有大量行星的太陽系-例如,其中包含四個 - 可能是尋找用雷射光束移動行星的文明的跡象的最佳方式。不尋常的開普勒20有六顆行星靠近主恆星的恆星系統可能會更有趣。
「不同尋常的是,隨著與恆星距離的增加,行星在小行星和大行星之間交替。這與小內行星和外氣態巨行星的通常情況完全不同,」研究小組解釋道,並補充說“很可能這樣的行星系統可能是通過有意移動行星而人為構建的。”
該研究已發佈到預印本伺服器arX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