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所有術語感到困惑嗎?別擔心,我們把它分解。
圖片來源:Zsolt Biczo/Shutterstock.com
當談到動物時,會提到許多術語保護特別是那些受到棲息地喪失、污染、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甚至滅絕威脅的物種。但所有這些術語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我們將範圍從近危到滅絕進行了細分。
這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 負責根據該物種面臨的威脅及其對族群動態的影響,按滑動比例對每個動物物種進行標記。然而,其他國家和組織也有自己的規模,例如美國瀕危物種法。這意味著物種可以有來自不同組織的多個標籤,這些標籤可以反映全球、本地(例如一個州內)或整個國家的族群數量。
IUCN 等級從兩個類別開始,要么是“未評估”——意味著該物種根本沒有經過評估——要么是“數據不足”——意味著沒有足夠的有關該物種的信息來準確估計它們應該屬於哪個類別。

這些類別是按照滅絕風險的順序排列的。
其餘類別從最不嚴重的威脅等級(稱為「最不關心」的族群)一直到最嚴重的威脅等級(即該動物已滅絕)——毫無疑問,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
對每個類別中的物種的評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根據科學文獻和對野生物種的觀察不斷更新。名單上的每個物種都會有一個理由來說明為什麼它們屬於每個類別,這主要取決於族群規模以及對每個物種所面臨的威脅有多嚴重的評估。還需要考慮人口趨勢,以確定威脅是否會導致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少。
對於最不關心類別中的物種,轉移到下一個更嚴重類別(易危)的閾值將是“發生範圍<20,000公里”2[7,700 平方英里] 加上範圍大小、棲息地範圍/質量或種群規模的下降或波動,以及地點數量較少或嚴重分散”,並且種群規模被認為是“<10,000 個成熟個體,估計持續下降10年或3 代內或具有特定人口結構時> 10%」。這些標準取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普通斑鳩的頁面(哥倫巴)一種最不關心的物種。
物種可以在整個範圍內“升級”或“降級”。今年在美國,21個物種被摘除列入瀕危物種名單,因為它們已經滅絕了。同時,在乍得,在野外滅絕的彎角羚羊(僅保存在私人收藏中)和動物園)被列為瀕危物種乍得人口恢復。
野外滅絕意味著雖然該物種的個體仍然存在於地球上,但野外不再有可以繁殖和增加該物種數量的族群。這也是「功能性滅絕」這個術語被用來表示剩餘野生族群相距太遠而無法繁殖,或僅由同一物種的雌性動物組成,因此無法創造該族群的更多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