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矮星行星可能根本不適合居住

紅矮星系外行星表面的藝術家想像圖。 美國太空總署戈達德
在銀河系的所有恆星中,紅矮星(它們比我們的太陽小得多且暗得多)被認為佔了近四分之三。
這些地方後來成為尋找生命的相當有吸引力的地方。 它們不僅數量更加豐富,而且它們的暗淡使我們能夠更容易地觀察和研究它們周圍軌道上的行星,包括所謂的宜居帶,在那裡液態水和生命可能存在。
但由於這些恆星的熱量比太陽少,它們的宜居帶距離更近。
現在,一項新的研究為這些問題增添了一些嚴肅性。 出版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美國太空總署的科學家發現,恆星噴發可能會侵蝕紅矮星的大氣層,導致氫和氧等分子流失到太空中。
「X射線和極紫外線能量越多,產生的電子就越多,離子逃逸效應就越強,」合著者、馬裡蘭州格林貝爾特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物理學家亞歷克斯‧格洛瑟(Alex Glocer)在一份報告中說道。陳述。 “這種效應對恆星發出的能量非常敏感,這意味著它必須在確定什麼是宜居行星、什麼不是宜居行星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藝術家對紅矮行星如何從恆星輻射中失去氧離子的概念。 NASA 戈達德/概念影像實驗室/Michael Lentz/Genna Duberstein
為了得出結論,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模型來估計紅矮行星的氧氣流失率。 當他們考慮到「超級耀斑」(來自恆星的大量輻射)時,他們發現行星很容易失去一些構成生命的分子。
對於年輕的紅矮星來說,這種影響更為顯著。 這些恆星每天都會產生超級耀斑,而與太陽年齡相似的較老的紅矮星每 100 年才會產生一次。
「當我們觀察銀河系中年輕的紅矮星時,我們發現它們的亮度遠不如今天的太陽,」主要作者、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中心的弗拉基米爾·艾拉佩蒂安(Vladimir Airapetian)在聲明中說道。 「根據經典定義,紅矮星周圍的宜居帶必須比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近 10 到 20 倍。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紅矮星透過頻繁的耀斑和恆星風暴在系外行星的宜居帶產生大量的X射線和極紫外線發射。
這對像這樣的世界有影響比鄰星b,一顆被認為是類地行星,圍繞著我們最近的恆星-紅矮星比鄰星運行。 Airapetian 和他的團隊表示,它幾乎每兩個小時就會受到超級耀斑強烈輻射的襲擊,這意味著它將在短短 1000 萬年內失去氧氣。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我們的太陽是一顆非常適合繞軌道運行的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