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罕見的全球環境新聞中,大氣科學家在2016年報導說,每年在南極洲上形成的臭氧孔開始癒合。他們的數據確定了蒙特利爾協議,即1987年制定的國際條約以限制毀滅性化學品的使用。
南極臭氧孔形成每個南半球的春季,當時涉及氯和溴的化學反應破壞了構成臭氧分子的氧原子。較少的保護性臭氧意味著更多的紫外線輻射到達地球,它會損害DNA並導致皮膚癌的較高速度以及其他威脅。
蒙特利爾方案大大削減了破壞臭氧化合物的製造,例如氯氟化碳或CFC,這些化合物已用於空調,冰箱和其他產品。它於1989年生效,並於2010年淘汰了CFC。
較早的研究暗示,臭氧孔正在修補中。新作品報導了科學6月,是迄今為止最明確的SN:7/23/16,p。 6)。由麻省理工學院的大氣化學家蘇珊·所羅門(Susan Solomon)領導的團隊不僅在10月份,當時南極臭氧損失通常達到峰值,而且在9月的漏洞正在增長時。康復趨勢在9月最明顯。衛星測量結果表明,從2000年到2015年,9月臭氧洞的平均程度縮小了約450萬平方公里,達到了約1800萬平方公里。天氣氣球在南極洲發出的聲音證實了這些發現。
故事繼續以下動畫
9月趨勢從2000年到2015年,南極洲的衛星測量表明,臭氧癒合趨勢在9月最明顯。該動畫顯示了9月至1979年的平均總臭氧。藍色和紫色表示臭氧最少的區域。NASA臭氧手錶 |
新西蘭亞歷山德拉的Bodeker Scientific的一名大氣化學家Birgit Hassler說,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CFC濃度在1990年代末和2000年代初在南極洲上升。每年都可以使科學家收集更多令人信服的數據。哈斯勒說,這項新的研究說:“使南極臭氧孔的整體發展非常透明且易於理解。”
這是一個安裝的頂峰所羅門的職業。在1980年代,她領導了一個團隊,提議氯化合物應歸咎於南極臭氧損失。然後,她前往冷凍大陸進行開創性的實驗,測量了那裡的累積化學物質。她說:“現在是30年後的,現在很謙虛,並且能夠說我們有一個清晰的指紋表明臭氧洞開始變得更好。”
所羅門說,公眾參與是解決臭氧問題的關鍵,人們聚集在一起,確定一個威脅社會並開發新技術來解決它的問題。她說,在這方面,歷史上最成功的環境條約是應對更大威脅的教訓 - 氣候變化。
為了修復臭氧層,行業停止使用CFC和類似的化合物,並用氫氟化碳桿代替它們。然而,這些化學物質被證明是加速全球變暖的強大溫室氣體。 10月,批准蒙特利爾協議的國家同意將其擴展以涵蓋氫氟化合物(SN:11/26/16,p。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