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蘋果希望實現生產國家多元化,以限制對中國的依賴,現在我們知道品牌希望採取更快的行動。事實上,蘋果已要求其工業合作夥伴加快在中國境外設立工廠的腳步。印度應該是這次演習的最大贏家。
除了中美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之外,與習近平政府的零新冠政策相關的工廠關閉期間也凸顯了其必要性。由於工人們被困在工地,為了避免封鎖而大規模外流,許多工廠的生產要么受到破壞,要么完全停止。這導致了嚴重的生產短缺:數百萬部 iPhone 尚未出廠……並且可能永遠不會售出,因為它們將錯過聖誕節的最後期限。
另請閱讀: iPhone 減少 1,500 萬部:在短缺和經濟衰退之間,iPhone 14 的銷量可能會崩潰(2022 年 11 月)
另請閱讀: iPhone:中國解除對富士康的封鎖,蘋果損失太多錢(2022 年 12 月)
透過認識到這種對單一國家善意的依賴 — — 該國正日益轉向專制,甚至獨裁 — — 因此,蘋果希望推動新生產中心的創建。其中最大的是印度次大陸。
蘋果希望一半的 iPhone 在印度生產
蘋果對印度的野心是巨大的。非常重要:根據幾位生產鏈分析師的說法,“Apple 的長期目標是 40% 至 45% 的 iPhone 在印度生產」。如果只考慮到目前的產量,這個數字不僅落後於中國,而且還低於10%,這是一個巨大的數字。蘋果希望將本地產能提高十倍,這說來容易做來難:印度的異質性與中國的國家規劃形成鮮明對比。加強或建立供應鏈需要時間。
但蘋果別無選擇。美國政府對中國製造產品提高關稅壁壘的風險正在增加。蘋果正在盡一切努力為這種可能性做好準備:借助未來的台積電工廠,在本地生產 4nm 晶片。直至目前產品的生產多元化。這不僅影響到蘋果希望在中國生產的 iPhone,也影響到蘋果越來越多在泰國和越南生產的 Airpods 和 Mac。
但除了限制對中國的依賴之外,蘋果還致力於減少與其主要合作夥伴富士康的依賴。
也減少對富士康的依賴
鴻海精密被稱為富士康,是蘋果最大的組裝商。這家台灣公司是一個龐大的工業戰爭機器,擁有130萬員工。而且其大部分工廠都位於中國大陸——其老闆兼創始人郭台銘也與北京關係密切,後者曾試圖成為台灣的「川普」(但沒有取得多大成功)。蘋果擔心的是富士康/鴻海的生產過於中國化。而且在價值鏈上佔據主導地位:2019年,光是鄭州工廠就出口了價值320億美元的產品。光是富士康旗下的所有中國公司就佔中國出口額的 3.9%(以價值計算)。
另請閱讀:「iPhone之城」富士康發生騷亂後中國限制600萬居民(2022 年 11 月)
這就是為什麼蘋果盡可能與其他合作夥伴簽約的原因,例如中國的立訊精密或聞泰科技,甚至是台灣的和碩。規模較小、規模較小的廠商,但擁有蘋果所需的優質生產所需的專業知識。這將使美國人能夠在地緣政治或健康不穩定的情況下建立替代方案。
來源 : 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