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4 月下旬的一段时间内,石油 — — 通常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 — 储存起来比花钱运走石油还要昂贵。
原油期货价格的大幅波动反映了疫情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量和化石燃料需求创纪录下降,使 2020 年成为气候意外的好年头。
联合国和全球碳计划两人上个月均表示,导致地球变暖的碳污染预计到 2020 年将下降 7%,这是历史上最大的单年降幅。
随着各国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要求其采取行动兑现削减排放的承诺,这种历史性的下降是值得欢迎的,即使它只是由于大流行而发生。
它使 2020 年大致符合联合国所说的实现巴黎气候协议将升温限制在 1.5°C 的目标所需的时间。
但随着分布几种 COVID-19 疫苗2021 年排放量将加速增长,实现预期的全球经济反弹,2020 年排放量会是年度下降趋势的开始,还是只是短暂的现象?
国际能源署执行主任法提赫·比罗尔告诉法新社:“我担心,如果各国政府不采取重大新政策,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今年排放量的下降将会反弹。”
“如果各国政府不将清洁能源政策纳入其经济复苏计划中,我们将回到大流行之前的状态。”
比罗尔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染国,他表示,这是对其他国家如何为其能源提供动力的一次“重要试运行”。恢复。
他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第一个出现冠状病毒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实行封锁和经济衰退的国家。”
“但中国也是第一个经济反弹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的排放量高于危机前的水平。”
这联合国年度排放缺口报告去年 12 月表示,2020 年排放量的下降只会对长期变暖产生“微乎其微的影响”,而不会发生向绿色能源的深刻转变。
报告称,2019 年排放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 591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上年增加 2.6%。
然而,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在其刺激计划中优先考虑了严重依赖化石燃料的行业。
十月,一项研究制造商 Wartsila 和 Energy Policy Tracker 发现,G20 国家已指定 1,450 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解决方案,作为复苏资金的一部分。
分析显示,相比之下,化石能源的承诺金额为 2160 亿美元。
周期性冲击
联合国本月表示,到 2030 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需要每年下降 6%,才能保持在 1.5°C 的范围内。
它是生产差距评估然而,显示各国计划在这十年中每年将化石燃料产量增加 2%。
尽管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创下历史新低。
市场监管机构 Carbon Tracker 的能源策略师 Kingsmill Bond 表示,随着工业界对新电力经济的认识,他相信 2019 年将成为排放峰值。
他表示,COVID-19 的“周期性冲击”导致碳污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否大流行,这种情况无论如何都会发生。
邦德告诉法新社:“全球煤炭需求在 2013 年达到顶峰。用于电力的化石燃料在 2018 年达到顶峰,甚至在危机之前。这种情况一直在发生。”
他表示,可再生能源现在可以满足全球所有能源需求的增长——每年大约 6 艾焦耳——这意味着化石燃料需求“按照定义”应该达到峰值。
为了平衡每年所需的百分之六的化石产量削减和各国百分之二的增长计划,邦德指出了一个基本的经济原则:供给和需求。
他说:“供应持续减少,因为现有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根本不会有需求。”
“想象一下,你是加拿大政府。你可以随意补贴石油生产,但如果中国人不买账,那就很难了。”
给浴缸注满水
以财政支持、税收减免和承保形式提供的补贴仍然是绿色经济的重大障碍。
IEA主席比罗尔表示,G20目前总共花费了超过3000亿美元用于“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
他表示:“如今,化石燃料获得了政府(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大量补贴,这造成了清洁能源的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并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下。”
2020 年,除了排放量出现前所未有的下降外,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众多排放大国首次承诺实现碳中和。
气候行动追踪器据计算,各国当前的净零排放计划如果得到实施,可以将升温限制在 2.1°C——虽然不符合巴黎标准,但比目前到 2100 年升温超过 3°C 的进程要好。
气候学家兼全球碳项目联合主席 Corinne Le Quere 表示,她预计排放量将在 2021 年反弹,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趋于稳定。
她表示,“在乐观的情况下,但不是最现实的情况下”,2019 年可能是排放峰值年。
勒奎尔表示,“在绿色投资开始获得回报之前,我们要么会看到排放量在几年内趋于平稳,要么会出现增长”。
尽管 2020 年排放量大幅下降,但气候会对大气中已有的温室气体水平做出反应。
莫纳罗亚天文台全球监测实验室 12 月 8 日测得二氧化碳浓度为百万分之 412.87,比去年同期高出 0.36%。
“这就像浴缸里的水一样,”勒奎尔说。
“在过去的 100 年里,我们一直打开水龙头并流水,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2020年,我们把水龙头关小了一点,但水位仍在上涨。”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