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采取行动应对臭氧消耗,情况可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糟糕
对《蒙特利尔议定书》影响的定期评估表明,如果不采取行动防止臭氧层消耗,世界的命运将会多么暗淡。即使做了这么多工作,仍有人因地球上过多的紫外线而死亡。然而,与避免采取迅速行动。
某些气体(主要是氟利昂 (CFC))可能会破坏保护地球免受过度紫外线辐射的臭氧层,这种可能性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首次被提出。工业界认为这项工作“纯属理论”,而且缺乏证实风险的观测数据。尽管如此,在存在简单替代品的地方,卡特政府还是下令用氟利昂替代,并加大了对其他替代品的研究力度。
到 80 年代中期实验证据出现时,替代品已经可用,或至少即将问世,促使世界签署了 1987 年《蒙特利尔议定书》,设定了替换所有构成危险的气体的时间表。
回顾我们自那时以来所学到的知识,已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这表明,在问题被发现 40 多年后,我们对臭氧层损耗造成的影响的方向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了解甚多,而不是影响的规模。
尽管如此,显然还是避开了一些严重的威胁。皮肤癌发病率正在上升,虽然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认为是臭氧层损耗造成的,但如果没有《议定书》,我们估计会面临200 万到 2030 年将出现更多病例,其中许多将是致命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罗宾·卢卡斯教授在一篇论文中说:“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不久的将来的紫外线辐射水平……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户外呆几分钟也会导致晒伤。”陈述。
人们认为,紫外线的消耗只是每年 6 万人死于黑色素瘤的一小部分原因,但卢卡斯告诉 IFLScience,大部分损害发生在儿童时期,因此由更强烈的紫外线引起的癌症要到 2030 年代才会达到峰值。
氟利昂不仅会破坏平流层臭氧,还是一种强大的变暖气体。“建模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到 2070 年,全球平均气温仅因臭氧消耗物质产生的变暖效应就将上升 2°C (3.6°F) 以上,”该评论指出。
缺乏行动所带来的一些好处(例如增加维生素 D)与可能造成的损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报告并未明确指出臭氧层损耗在导致南大洋生物生产力丧失这一可能的最大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卢卡斯告诉 IFLScience,“这是我们需要开展更多实地研究的另一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