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接觸大自然可能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
對於幾代城市居民來說,遠離喧囂的戶外活動已被證明是一劑靈丹妙藥,但一項新的研究量化了接觸大自然如何成為我們整體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地區,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想要調查為什麼城市化與精神疾病發生率增加有關。在一項對照實驗中,他們研究了接觸大自然是否會影響沮喪水平,特別是「沉思」:重複的想法集中在自我的負面方面。
研究人員讓兩組參與者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環境中進行 90 分鐘的步行。一群人穿過一片長滿橡樹和灌木的草原,另一組人則沿著交通繁忙的四車道高速公路一側行走。
透過在探險前後對步行者進行腦部掃描,研究小組發現,探索自然環境的志願者膝下前額葉皮質(大腦在沉思過程中活躍的區域)的神經活動有所減少。他們的經歷與這一發現一致,小組報告說,他們發現自己在步行過程中思考的次數減少了。
另一方面,沿著路邊徒步旅行的人,他們的神經活動或沉思的自我報告沒有表現出任何變化,這表明自然體驗可以對我們大腦的情緒調節產生明顯的積極影響。
研究的合著者格雷琴·戴利 (Gretchen Daily) 表示:“這些結果表明,在我們快速城市化的世界中,可到達的自然區域可能對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在一個版本中。 “我們的研究結果可以幫助為世界範圍內不斷發展的運動提供信息,使城市變得更加宜居,並使所有居住在其中的人更容易接近大自然。”
這項研究對於未來城市環境和人口的管理方式可能非常重要。世界上已經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到 2050 年,城市居民的比例將增加至世界人口的 70%。
在不久的將來,城市環境將覆蓋大多數人類,因此必須做更多的工作來抵消居住在本質上不自然的生活空間中所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
與農村人相比,居住在城市的人患情緒障礙的風險高出 40%,患焦慮症的風險高出 20%。他們發育的可能性也是原來的兩倍精神分裂症。
考慮到這些令人絕望的統計數據,「擺脫一切」不再只是度過週末的好方法。它可能被證明是幫助我們在 21 世紀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策略。
“我們想要探索哪些自然元素——其中有多少以及哪些類型的體驗——能帶來最大的好處,”日報說。
該研究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