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是太陽系中第二顆繞太陽運行的行星。 它繞太陽公轉的平均距離約為 1.08 億公里(約 6,700 萬英里),位於太陽系軌道之間汞和地球。
雖然我們的星球需要不到 24 小時才能完成 360 度自轉,但金星卻需要 10 小時略超過 243 個地球日做同樣的事情。 那時它已經繞太陽一周了,這一趟只需要 225 個地球日。
如果我們用兩次日出之間的時間間隔來定義一天,那麼這段緩慢的旅程意味著金星的一天將近 117 天長。
更奇怪的是,它的自轉方向與大多數行星的自轉方向相反,包括我們的。 究竟為什麼是個謎。一種可能性來自太陽的潮汐力以正確的方式牽引金星,使其緩慢制動並反轉其旋轉。
站在金星表面會是什麼樣的感覺?
金星大氣層主要是一層幾乎完全由二氧化碳組成的厚層,其中含有百分之幾的氮氣和一些其他微量氣體。
這麼厚,站在其表面,您會感受到類似於將自己浸入地球上近 800 公尺深(約 2,550 英尺)的水中的壓力。
大量的二氧化碳也捕獲了大量來自太陽的熱量,將溫度推至超過 460 攝氏度(860 華氏度)。
在大約 60 至 80 公里(40 至 50 英里)的高度,盤旋著厚厚的雲層。 雖然它的整個結構尚不清楚,但據信最頂部的部分是硫酸霧。 在金星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也會被陽光分解成雲頂上方的一氧化碳。
2020年,天文學家在金星大氣層中發現了大量的化學磷化氫。 在地球上,這種化學物質是由地質和生物過程產生的,但它是來自有機過程還是生物過程仍然未知。
從結構上講,金星表面在許多方面與我們自己的星球相似。 它是一顆由矽酸鹽和金屬構成的類地(岩石)行星,半徑為 6,052 公里(3,760 英里),僅比地球小幾百公里,並且具有相似的密度,因此具有重力大約90%我們自己的世界。
金星雲層下方(NASA)
這顆行星的地質結構也深受其火山活動歷史的影響,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似乎與這裡發現的任何東西都不相似。陣型在某些地區,類似巨大蜘蛛網(稱為蛛網膜)的景觀蔓延開來。
其中一些不尋常的特徵可以歸結為我們兩個世界之間的另一個關鍵區別。 與地球不同,金星沒有板塊構造。 由於沒有板塊邊界,其地質活動的集中程度與我們的不同。
雖然金星看起來仍然是火山活躍並且被認為有一個相當大的鐵芯,任何發電機效應由金星地殼深處的熔融礦物流產生的磁場似乎不足以為金星提供自生磁場。
為什麼地球有磁場而金星沒有,這是另一個需要解決的好奇心。一種可能性是這次碰撞為我們帶來了月球——金星所缺乏的東西——攪動了我們星球的內部結構,給我們留下了混亂的磁化電流。
我們能去金星旅行嗎?
儘管火星太空探索在過去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在我們的另一個鄰國中也有相當多的任務。
繞金星運行是一回事。 讓探測器降落在表面並存活足夠長的時間以寄回一些數位明信片是一項受到極端高溫、壓力和腐蝕性元素困擾的挑戰。
1967年,蘇聯探測器金星4號它不僅成為第一個在跳入金星雲層中倖存下來的任務,也是第一個直接分析另一個世界大氣層的技術。
未來的金星任務將必須克服類似的障礙,可能依賴更強大的(甚至發條) 技術。 為了解開我們最近的天體鄰居之一的許多未解之謎,冒很大的風險是值得的。
所有解釋者均由事實查核人員確定在發佈時正確且相關。 作為編輯決定,文字和圖像可能會被更改、刪除或添加,以保持資訊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