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是太陽系最內層的行星,繞太陽一圈僅需 88 個地球日,平均距離約 5,800 萬公里。
在這麼近的距離下,站在地球表面,太陽就會出現三倍大比在地球上的要多。
水星上的溫度
然而,與到達地球的輻射強度相比,水星白天一側的陽光照射量是其七倍,使其表面溫度高達 430 攝氏度(800 華氏度)。
所有這些太陽輻射對地球的衝擊也為它帶來了壯觀的彗尾綿延數百萬公里。
2020 年 11 月 10 日:
? 塞巴斯蒂安·沃爾特默博士 (@SeVoSpace)2020 年 11 月 15 日
那不是彗星,而是我們的內行星水星的尾巴? 從我的後院。 此堆疊影像透過客製化的鈉濾光片曝光。 地平線是從第一次曝光開始的。#汞 #角宿一 #黃色的 #鈉 #鈉尾 #角宿一 #天文學 #科學 pic.twitter.com/vjpK3RAkeA
日落之後,熱量很快就散失到夜晚。 水星沒有大氣層可言——只是薄薄的薄霧稱為外逸層,由偶然的隕石撞擊和太陽風掀起的雜散氧、鈉、氫、氦和鉀組成。
如果沒有隔熱氣體毯來保持熱量,溫度可能會驟降至攝氏 -180 度(約華氏 -290 度)。
水星表面的水冰
在靠近兩極的選定隕石坑的陰影深處,超冰點的溫度全年持續存在,為霜凍提供了庇護。
諷刺的是,強烈的太陽輻射本身至少產生了一些冰,或至少是它的水,太陽風中的質子與表面礦物質中的氧化物碰撞,生成 H2O 分子。
水星的北極。 黃色圓圈表示有水冰的證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APL)
人類有一天能在水星上生存嗎?
儘管距離太陽如此之近,並且極端溫度劇烈波動,但從技術上講,人類仍然可以在地球表面行走。
水星自轉緩慢,意味著它需要 59 個地球日才能轉一圈。 然而,它的一年只有 88 天,相對較短,這意味著它只需不到 176 個地球日即可完成一個晝夜循環。
沿著明暗界線(太陽落山時我們所經歷的緩慢變化的暮光區)行駛,可以避免陽光的炙烤和嚴寒。
顯示水星終止線及其黃色鈉尾的插圖。 (NASA/JHU/APL/CIW/UoC)
我們如何到達水星?
真正的問題將找到一種安全著陸的方法。 沒有大氣層可以作為方便的煞車,這意味著更多地依賴重質燃料來控制速度。
雖然只比大一點點月亮, 水星有一個巨大的,巨大的鐵芯與它相對較薄的地殼相比,這一神秘的特徵使它相對於它的體積來說異常沉重。 這樣的密度意味著這顆行星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雖然很難壓垮,但考慮到它的寬度只有 4,900 公里(約 3,000 英里),這令人印象深刻。
然後就是旅程本身的問題。 拋開接近太陽時不斷增加的輻射水平不談,需要六到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攔截行星所需的複雜軌道。 儘管事實上技術上可以考慮我們最近的行星鄰居。
即使不考慮人類乘客,這也將是一項壯舉。 但是向水星發送著陸器可以幫助我們解開它的許多謎團,並為我們提供了解太陽系最小行星的新視角。
所有解釋者均由事實查核人員確定在發佈時正確且相關。 作為編輯決定,文字和圖像可能會被更改、刪除或添加,以保持資訊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