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恐龍命運的小行星以「最致命」的角度撞擊地球
大約 6,600 萬年前,一顆約 17 公里(10.6 英里)寬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將數十億噸硫磺拋入大氣中,地球上 75% 的生命體——包括非鳥類恐龍。 但對巨大影響的新模擬表明,這些恐龍確實真的運氣不好,因為無論是較淺還是較陡的下降角度,小行星可能都沒有完全撞毀恐龍隊伍。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加雷斯·柯林斯 (Gareth Collins) 博士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他表示:“對於恐龍來說,最壞的情況確實發生了。”自然通訊,在一個陳述。 「小行星撞擊向大氣中釋放了大量改變氣候的氣體,引發了一系列事件,導致恐龍滅絕。 由於它是從最致命的角度之一擊中的,這一事實可能會讓情況變得更糟。
國際研究團隊發現,小行星撞擊地點,即墨西哥200 公里(124 英里)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很可能是由一塊太空岩石形成的,軌跡陡峭,與水平面成45 到60 度之間,從東北方向逼近。 這導致從多孔碳酸鹽和蒸發岩中噴射出近乎對稱的物質分佈,並且每個撞擊物質量釋放出比任何其他測試場景更多的改變氣候的氣體。 正是這種大量二氧化碳、硫和水蒸氣的釋放阻擋了太陽光線,阻礙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氣候迅速變冷,最終導致了。
柯林斯繼續說道:“我們的模擬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這顆小行星以陡峭的角度撞擊,可能與地平線上方 60 度,並從東北方向接近其目標。” “我們知道,這是撞擊致死性最壞的情況之一,因為它將更多危險的碎片帶入高層大氣並將其散佈到各處——這正是導致核冬天的原因。”
結合這些 3D 模擬(這是第一個對事件從開始(撞擊)到結束(最終隕石坑形成)進行完整建模的 3D 模擬),該團隊使用了墨西哥現場的地球物理數據。 最近研究的鑽探樣本顯示了極端衝擊力的證據,而隕石坑的形狀和地下結構則揭示了可能的衝擊角度和方向。
「儘管被埋在近一公里的沉積岩之下,但值得注意的是,地球物理數據揭示了有關隕石坑結構的大量資訊——足以描述撞擊的方向和角度,」合著者、弗萊堡大學的Auriol Rae 博士說。陳述。
事實上,火山口中心、峰環中心(火山口邊緣內由嚴重破碎的岩石組成的山脈環)和 30 公里(18.6 英里)深的隆起地幔岩石中心的排列,是支持60 度小行星軌道模擬結果的關鍵證據。
繪製隕石坑持續運動的地圖不僅有助於團隊了解這一點,但可能會幫助其他人研究大型隕石坑,甚至是其他行星上的隕石坑。
「像希克蘇魯伯這樣的大型隕石坑在幾分鐘內就形成了,並且隕石坑下方的岩石會發生壯觀的反彈,」合著者、倫敦帝國學院的托馬斯戴維森博士說。解釋了。 “我們的發現可能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如何利用這種反彈來診斷撞擊小行星細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