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只有恐龍的硬骨和結構才能保存下來並在數百萬年裡變成化石,而軟組織則會腐爛。 然而現在,有了更好、更精確的技術,古生物學家慢慢意識到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從皮膚到血球,恐龍化石實際上可以保存一系列的軟組織,只要你知道去哪裡尋找。
新研究,發表於蛋白質體研究雜誌,將血管加入可以保存在化石中的軟組織清單中。 所討論的標本來自鴨嘴龍或「鴨嘴」恐龍,它生活在大約 8000 萬年前,生活在現在的蒙大拿州。 雖然早期有人認為在恐龍腿骨中發現的結構是血管,但對於它們是否實際上代表血管化石或僅僅是微生物污染物存在一些爭論。 現在,研究人員聲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它們確實起源於恐龍。
來自脫礦鴨嘴龍骨骼的血管。 M. Schweitzer/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
該研究的合著者蒂姆·克萊蘭(Tim Cleland)解釋說:「這項研究是對滅絕生物體血管的首次直接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了解哪些類型的蛋白質和組織可以持續存在以及它們在石化過程中如何變化的機會。陳述。 “這將為追尋有關已滅絕生物體進化關係的問題提供新途徑,並將確定重要的蛋白質修飾以及它們何時可能在這些譜系中出現。”
透過鴨嘴龍的一塊腿骨去礦化來鑑定血管樣結構(加拿大短脊龍),這導致結構不僅透明,而且靈活。 為了測試它們是否真正源自血管,或者實際上是原始結構分解後細菌或真菌侵入骨骼的結果,研究人員轉向了恐龍的現代後裔:雞和鴕鳥。
他們從現代鳥類身上取出腿骨,並對其進行與恐龍骨骼相同的脫礦過程,然後對樣本使用一種稱為質譜的技術來確定殘留結構中蛋白質的特徵。 他們將這些特徵與恐龍樣本中的特徵進行了比較,發現它們都與血管中發現的蛋白質序列相匹配,從而證實了它們的起源。 發現的蛋白質特徵之一來自肌球蛋白,它通常存在於血管周圍的平滑肌中。
透過了解數百萬年前蛋白質的特徵,它可以為科學家研究它們從那時到現代之間的變化開闢新方法,從而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動物如何適應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