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研究領域爆發了內戰。 超過100名意識研究人員已簽約一封信指責最流行的意識科學理論之一——綜合資訊理論– 偽科學。
立即,該領域的其他幾位人士對此作出回應,批評這封信理由不充分和不成比例的。
雙方都是出於對意識科學的長期健康和尊重的擔憂。 一方面(包括信件簽名者)擔心意識科學與他們認為的偽科學理論的連結將損害該領域的可信度。
另一方則強調,他們認為毫無根據的偽科學指控最終將導致整個意識科學被視為偽科學。
整合資訊理論(通常稱為 IIT)是神經科學家 Giulio Tononi 提出的一種非常雄心勃勃的意識理論。 它的最終目標是為任何系統(大腦或其他腫塊或物質)何時有意識或無意識提供精確的數學條件。
該理論圍繞著資訊整合或互連的數學度量,用希臘字母 phi 標記。 基本想法是,當系統整體中的 Φ 多於其任何部分的 Φ 時,系統就會在精確的時刻變得有意識。
IIT 意味著有意識的事物比我們通常想像的要多得多。 這意味著它接近於一種“泛靈論」——意識遍及物理宇宙的觀點。 話雖如此,IIT與新浪潮還是有很大的差別。伯特蘭·羅素-受到啟發的泛心論最近在學術哲學中掀起了波瀾,並且一直是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我的研究。
正如計算機科學家指出的那樣,IIT 甚至暗示史考特阿倫森,連接邏輯閘的非活動網格將是有意識的。
這封信的簽署者擔心,雖然個人所得稅的某些方面可能已經被檢驗,但整個理論還沒有經過檢驗。 因此,他們認為,這些大膽且反直覺的含義幾乎沒有實驗支持。 這封信的反對者表示,目前所有的意識理論都是如此,並反映出當前神經影像技術面臨的挑戰。
對抗性合作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今年夏天宣布的第一個結果的一個“對抗性合作IIT 與另一種流行的意識理論(稱為全局工作空間理論)之間的關係。
根據這個理論,當大腦中的信息處於「全局工作空間」時,它就會變得有意識,這意味著它可以被整個大腦中的許多不同的系統——感知區域、長期記憶和運動控制— —使用各種各樣的任務。 相反,如果某些訊息只能用於大腦中的單一系統來執行高度特定的任務,例如調節呼吸,那麼該訊息就不是有意識的。
對抗性合作的想法是,每個競爭理論的支持者一起設計實驗,並事先就哪些結果有利於每個理論達成一致。
希望提前就結果的含義達成一致能夠防止理論家將任何結果解釋為符合他們首選的理論。 第一輪實驗結果好壞參半。 有些人證實了 IIT 的某些部分,有些人支持了全球工作空間理論的特定方面。 總的來說,個人所得稅可以說有輕微的優勢。
這些模糊的結果的宣布是由神經科學家克里斯托夫·科赫(IIT 的著名支持者)陪同的。公開認輸25 年前,他與哲學家大衛·查爾默斯 (David Chalmers) 打賭,意識科學現在已經全部完成。
儘管在這些網路衝突中沒有明確提及,但可能發揮重要作用的一個因素是 IIT 不僅僅透過科學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 它也涉及到哲學反思。
IIT 以五個「公理」開頭,其支持者聲稱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專注於自己的意識體驗來了解這些公理。 其中包括意識體驗是統一的——例如,我們不會單獨體驗顏色和形狀,而是將其作為單一、不間斷體驗的各個方面。
然後,該理論將這些公理轉化為五個相應的「假設」——它聲稱物理系統體現意識所需的屬性。 例如,IIT 用物理系統的整合來解釋我們意識經驗的統一性。
IIT 的反對者的部分動機可能是希望將科學與意識哲學區分開來,從而確保前者被視為——尤其是資助者——視為一項嚴肅的科學事業。
超越科學
問題在於意識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問題。 科學的任務是解釋大眾可觀察到的現象。 但意識並不是一種可以公開觀察的現象:你無法觀察某人的大腦內部並看到他們的感受和經驗。 當然,科學理論是關於不可觀察的現象,例如基本粒子,但它只是為了解釋可以觀察到的東西。 在意識的獨特情況下,我們試圖解釋的現像是不可公開觀察到的。
相反,意識是透過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感受和經驗的直接認識而被私下了解的。 這樣做的缺點是很難透過實驗證明哪種意識理論是正確的。 好處是,與其他科學現象相比,我們可以直接接觸到這種現象,而我們的直接接觸可以提供對其本質的見解。
至關重要的是,接受我們對意識的了解並不局限於我們可以從實驗中收集到的知識,就是接受我們需要科學和哲學來處理意識。 在我的新書中為什麼? 宇宙的目的,我探討如何實現這樣的夥伴關係。
無論是在科學方面或哲學方面,印度理工學院都不完美。 但它在接受科學和哲學聯手破解意識之謎的必要性方面具有開創性。